zì bēi
自悲
gōng míng sù xī rén duō xǔ chǒng rǔ sī xū zì bù zhī |
功名宿昔人多许 宠辱斯须自不知 |
yí dàn shī ēn xiān zuǒ jiàng sān nián suí lì wèi liàng yí |
一旦失恩先左降 三年随例未量移 |
mǎ tóu mì jiǎo shēng hé rì shí huǒ qiāo guāng zhù jǐ shí |
马头觅角生何日 石火敲光住几时 |
qián shì shì shēn jù ruò cǐ kōng mén bù qù yù hé zhī |
前事是身俱若此 空门不去欲何之 |
《自悲》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自悲》反映了他个人经历中的情感与哲学思考。我们可以逐段解释每一句话的意思:
1. **功名宿昔人多许,宠辱斯须自不知**:意思是说,往日的功名与荣誉,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自己却对这种得与失的瞬息万变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这里描述了作者仕途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由于失去恩宠而被贬为左降,即降职降级,之后三年内按照规定没有被调动或晋升。
3.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马头觅角"暗示时间的快速流逝,如同马的角一晃而过;"石火敲光"则强调时间的迅速,如同敲打石块使之发光,但很快又消失。"生何日"和"住几时"则表达了对于生命存在时间的无限感慨。
4. **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回顾过去,无论经历如何,现在面对的情况似乎都相似,作者感叹人生似乎充满了无法逃脱的相似性。"空门"通常指的是佛教中修习的禅门,意为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途径。"不去欲何之"则表达了作者对如何在混乱与变动中找到内心平静的追问。
这首诗通过白居易的个人经历,反映了他对于功名、时间、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顿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渴望。
《自悲》古诗词赏析:
《自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诗,通过自我反思和回顾个人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功名、荣辱、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和心灵的探寻。
### 诗歌赏析:
1. **功名宿昔人多许**:“宿昔”意为往昔,这里指过去人们对功名的普遍期待和追求。白居易在这里表达了功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普遍的追求和期望。
2. **宠辱斯须自不知**:“斯须”意为片刻、瞬间。这句话表达了人对荣誉和屈辱的感知往往是在一瞬间,瞬息之间就可以经历荣辱变换,强调了人生的无常。
3.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这两句是诗人个人经历的描述。一次因失去恩宠而降职为左降官,随后三年内按照惯例未被调换工作岗位,显示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与不稳定性。
4.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马头觅角”比喻寻找希望或未来的踪迹,暗示了诗人对于重新振作、寻找出路的渴望;“石火敲光住几时”则描述了一种短暂、难以把握的时刻,暗示时间的紧迫和生命的无常。
5. **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他认为一切过往的遭遇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无法逃避或改变,那么就应当寻找心灵的寄托和解脱之道,即“空门”,也就是佛教中的修行之道,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 总结:
白居易在《自悲》中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功名的虚幻以及政治生涯的起起落落。通过诗歌,他不仅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也展示了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尝试。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个人哀叹之作,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许多士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超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