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fǔ zá qū 。 gǔ chuī qū cí 。 wū shān gāo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wū shān fēng shí èr huán hé yǐn zhāo huí |
巫山峰十二 环合隐昭回 |
fǔ tiào pí pá xiá píng kàn yún yǔ tái |
俯眺琵琶峡 平看云雨台 |
gǔ chá tiān wài yǐ pù shuǐ rì biān lái |
古槎天外倚 瀑水日边来 |
hé hū tí yuán yè jīng wáng zhěn xí kāi |
何忽啼猿夜 荆王枕席开 |
shén nǚ xiàng gāo táng wū shān xià xī yáng |
神女向高唐 巫山下夕阳 |
péi huí zuò xíng yǔ wǎn luán zhú jīng wáng |
裴回作行雨 婉娈逐荆王 |
diàn yǐng jiāng qián luò léi shēng xiá wài zhǎng |
电影江前落 雷声峡外长 |
jì yún wú chǔ suǒ tái guǎn xiǎo cāng cāng |
霁云无处所 台馆晓苍苍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古诗词释义:
沈佺期的这首《巫山高》诗,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拟古手法,将古代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巫山的壮丽景色及其与神话传说的关联。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 首段:“巫山峰十二,环合隐昭回,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何忽啼猿夜,荆王枕席开”
1. **巫山峰十二,环合隐昭回**:巫山共有十二峰,围绕环抱,幽静而神秘,仿佛融入了远山的景色之中。
2.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从高处向下俯瞰琵琶峡的壮丽景象,平视则可见云雨台的梦幻风光,暗示了巫山的多面美景。
3.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远处的枯木仿佛倚靠在天际,瀑布从遥远的日边流来,表现了巫山的深远和瀑布的壮观。
4. **何忽啼猿夜,荆王枕席开**:突然间,夜幕中传来猿猴的啼叫声,让人想起古代荆王的故事,暗示了这里曾是古人的活动之地。
### 中间段:“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1.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神女的传说与巫山相联系,夕阳下,神女似乎在向高处的宫殿走去,引出对古老神话的遐想。
2. **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神女在巫山之巅徘徊,化作甘霖细雨,温柔地追逐着古时的荆王,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寻。
3.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江面上,仿佛有光影在游动,远处传来雷声,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动态感,也与神话传说中的神异色彩相呼应。
4.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雨后天晴,云雾散去,只留下一片苍茫的晨光,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神秘。
这首诗通过对巫山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古代神话传说,展现出一种既雄浑又神秘的自然美,同时也寄寓了对爱情、对自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向往。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通过对巫山的描绘,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壮美又神秘的艺术氛围。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
1. **地理位置与环境**:开头“巫山峰十二,环合隐昭回”描绘了巫山的壮观景象。十二峰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隐秘而迷人的世界。这里通过数字“十二”强调了巫山的雄伟与复杂。
2. **俯瞰与平视**:“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通过视角转换,展现了巫山不同角度的景色。琵琶峡的壮丽和云雨台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仿佛能亲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
3. **动态景象**:“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描绘了瀑布从日边奔腾而下的动态景象,以及古老的枝条与天边的自然融合,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动性。
### 神话传说与情感寄托
1. **神女传说**:“何忽啼猿夜,荆王枕席开”引用了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展现了古代神话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夜晚的啼猿,荆王的梦中相会,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浪漫和神秘色彩。
2. **情感渲染**:“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中,神女在夕阳下漫步,暗示了爱情的温柔与哀愁。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歌,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3. **音律与意境**:“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通过生动的音韵和视觉形象,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电影般的江面落日、远处的雷声、晨曦中苍茫的台馆,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想象空间的艺术世界。
### 总结
沈佺期的《巫山高》通过精妙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巫山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巧妙地融入了神话传说,表达了深邃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深刻挖掘,以及对语言和音律的高超运用,使得读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类情感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