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qū gē cí 。 dú bú jiàn
杂曲歌辞。独不见
lú jiā xiǎo fù yù jīn táng hǎi yàn shuāng qī dài mào liáng |
卢家小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
jiǔ yuè hán zhēn cuī xià yè shí nián zhēng shù yì liáo yáng |
九月寒砧催下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
bái láng hé běi yīn shū duàn dān fèng chéng nán qiū yè zhǎng |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
shuí zhī hán chóu dú bú jiàn shǐ qiè míng yuè zhào liú huáng |
谁知含愁独不见 使妾明月照流黄 |
《杂曲歌辞。独不见》古诗词释义:
这首《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所作,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下面逐句解释诗的含义:
1. **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这句诗运用了两个典故。"卢家小妇"暗指古代著名女诗人卢照邻的妻子,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远方征人之妻。"郁金堂"是用郁金香来装饰的房间,这里象征着美好、奢华的居住环境。"海燕双栖玳瑁梁"则运用了海燕双栖的场景,象征着和谐美满的夫妻生活。这一句总体上描绘了征人妻子居住环境的华美和幸福,反衬出征人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2. **九月寒砧催下叶**:"寒砧"指的是在寒冷的九月里,妇女们用石砧敲打布料做冬衣的场景。这句诗通过描述秋天寒冷的砧声,暗示了深秋时节,征人未能归家,妻子不得不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而自己却远在他方,心中充满了思念和孤独。
3. **十年征戍忆辽阳**:"十年征戍"指的是征人在外征战达十年之久,这句直接表达了对远征他乡、长时间未能归家的征人的思念。"辽阳"是北方的一个边远地区,象征征人所在的遥远战场,与妻子所在的温暖家乡形成了鲜明对比。
4. **白狼河北音书断**:"白狼河"是中国东北的一条河流,这里用以象征征人所在边远地区与家乡的地理隔绝。"音书断"则表示由于远离家乡,与家乡的通讯中断,家人无法得到征人的消息,也意味着征人无法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5. **丹凤城南秋夜长**:"丹凤城"指的是唐代的首都长安,这里用丹凤来象征长安的繁华与荣耀。"秋夜长"表达了长安深秋夜晚的漫长,与前文的辽远战场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身处繁华都市的思念之情。
6.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含愁独不见"意味着在如此漫长的秋夜,思念的愁绪无人可以分享,只有明月照耀着妻子纺织的流黄布。"流黄"是中国古代女子常用的织物,这里象征着妻子的劳作和等待。整句话表达了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团圆的强烈渴望。
综上所述,这首《独不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典故,描绘了征人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孤独,表达了对团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离散的哀伤。
《杂曲歌辞。独不见》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杂曲歌辞·独不见》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一个女子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她思念远方丈夫的深深情感。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场景与氛围**:诗开篇即用“郁金堂”和“玳瑁梁”等词汇,营造出一种华丽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郁金是一种香料,常用于宫殿或贵族家中,营造出浓郁的贵族气息;而“海燕双栖”则与女子的孤独形成对比,海燕在她眼中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而自己却形单影只。
2. **时间与季节的象征**:诗中提到的“九月寒砧”和“秋夜长”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时间的漫长与女子等待的煎熬。寒砧声代表妇女在秋日为冬季准备衣物,也暗指女子在家中劳作,内心却空无一人的孤单。
3. **思念与等待**:“十年征戍忆辽阳”表达了女子对丈夫长期在外,远离家乡的深切思念。辽阳是边远之地,丈夫在此的征戍生活不仅漫长,而且充满未知与危险,这使女子的思念更加深重。
4. **信息的断绝**:“白狼河北音书断”进一步强调了女子与丈夫之间的沟通障碍。白狼河是边境之地,音书的断绝意味着她与丈夫之间的联系彻底被切断,这种孤独和绝望的情绪被放大。
5. **结尾的深情与哀愁**:“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哀愁。女子思念之情无人能理解,只能在明月之夜,对着织机的流黄布(古人织布的底布)倾诉心中的愁绪,这一场景既凄美又动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古代女性在丈夫远行时的孤独、思念与哀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