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jiǔ yuè jiǔ rì dēng cí ēn sì fú tú yìng zhì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shàng yuàn qīng luán lù gāo jū zhòng yù yóu |
上苑清銮路 高居重豫游 |
qián duì fú róng zhǎo bàng lín dù ruò zhōu |
前对芙蓉沼 傍临杜若洲 |
dì rú xuán hù wàng bō shì dòng tíng qiū |
地如玄扈望 波似洞庭秋 |
liè yán fēi cuì jiǎ fēn cáo xì yì zhōu |
列筵飞翠斝 分曹戏鹢舟 |
tuān gāo zhào yǐng méi àn jìn bǎng gē qiú |
湍高棹影没 岸近榜歌遒 |
wǔ qǔ yī luán diàn xiāo shēng xià fèng lóu |
舞曲依鸾殿 箫声下凤楼 |
hū wén tiān shàng lè yí zhú hǎi chá liú |
忽闻天上乐 疑逐海查流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古诗词释义: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是唐代诗人李怀远所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皇帝和群臣登上慈恩寺浮图的壮观场面和盛大庆祝活动。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每一句:
1. **上苑清銮路,高居重豫游**:这里描述的是从皇宫到慈恩寺的路上,环境清静优雅,皇帝乘车出游,享受着再游园的快乐时光。
2. **前对芙蓉沼,傍临杜若洲**:诗人指出慈恩寺前面对的是荷花盛开的水沼,旁边则有杜若洲,即种植杜若草的地方,营造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
3. **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将慈恩寺所在地的地势与玄扈(传说中的山名)和洞庭湖的秋天景象相比较,意在强调这里的风景如同诗画般美丽。
4. **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在大地上排列着宴席,翠色的酒器中酒水倾倒,分队的官员们在戏水的鹢舟上嬉戏,描绘出一派欢快的场景。
5. **湍高棹影没,岸近榜歌遒**:水流湍急,船上人的身影淹没在波涛中,靠近岸边时,传来悠扬的船歌,又增加了动态的音乐氛围。
6. **舞曲依鸾殿,箫声下凤楼**:舞乐围绕着鸾凤装饰的大殿,悠扬的箫声从高耸的凤楼中飘下,显示出活动的高雅和壮观。
7. **忽闻天上乐,疑逐海查流**:突然,人们听到如同天上的音乐,产生一种仿佛随海查(一种船)漂流到天界的错觉,意在表达这次活动的非凡体验和震撼人心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慈恩寺登高活动的盛大和壮观,以及其中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和帝王风范。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是一首典型的宫廷诗,充满着浓重的皇家气息和宴会文化的特色,通过对九月九日登高赏景活动的描绘,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皇家的奢华生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艺术赏析:
1. **景象描绘的细腻与宏大**: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时的景象。上苑的清净、銮车的高居,与芙蓉沼、杜若洲的相伴,形成了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和谐融合。地如玄扈,波似洞庭秋,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借用了历史典故,增加了诗的文采和深度。
2. **宴会活动的铺陈**:诗中描述了在登高之后的宴会场景。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宴会的奢华与热闹。湍高棹影没,岸近榜歌遒,则是生动描绘了划船戏水的欢乐气氛,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3. **音乐与舞蹈的融入**:舞曲依鸾殿,箫声下凤楼,描述了音乐与舞蹈在宴会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宴会的气氛,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重视。
4. **情感的表达与寄托**:诗中通过“疑逐海查流”一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慕之情,以及对未来事物的期待和想象。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不仅限于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寄托。
5. **宫廷文化与盛世景象**: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登高赏景和宴会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皇家的奢华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美、艺术美以及文化活动的崇尚和追求。
总之,《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不仅是一首描绘皇家宴会和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唐代社会风貌、宫廷文化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