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hǎi luàn shí shān zuò
南海乱石山作
yǔ gài lóng qí xià jué míng lán chú bì wò zuò yún jiōng |
羽盖龙旗下绝冥 兰除薜幄坐云扃 |
niǎo hé bǎi lài yí diào guǎn huā fā qiān yán shì huà píng |
鸟和百籁疑调管 花发千岩似画屏 |
jīn zào fú yān cháo mò mò shí chuáng hán shuǐ yè líng líng |
金灶浮烟朝漠漠 石床寒水夜泠泠 |
zì rán bì dòng kuī xiān jìng hé bì dān qiū shì fú tíng |
自然碧洞窥仙境 何必丹丘是福庭 |
juǎn liù shí èr |
卷六十二 |
《南海乱石山作》古诗词释义:
《南海乱石山作》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描写南海乱石山之美景的诗。李峤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工诗著称,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与深刻理解。下面逐段解释诗句的意思:
### 羽盖龙旗下绝冥
"羽盖龙旗下绝冥",意为在一片幽暗的深空中,如同神龙引领的盖子遮蔽了天际。这里的"羽盖龙旗",既可理解为用羽毛装饰的旗帜,也象征着超凡脱俗之气,"绝冥"则描述了山中深邃幽暗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宏伟的氛围。
### 兰除薜幄坐云扃
"兰除薜幄坐云扃",意为在兰花与薜荔交织的帐幕里,静坐在云间的门扉旁。"兰除"与"薜幄"描绘了山中环境的自然与清幽,兰花与薜荔都象征着高洁与清雅。"坐云扃"则进一步强调了地点的超凡与脱离世俗,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鸟和百籁疑调管
"鸟和百籁疑调管",意为鸟鸣与山间各种自然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是有人在吹奏管乐。这里的"百籁"指的是山间的各种声音,"调管"则是比喻为音乐的和谐演奏。整个景象既生动又和谐,展现出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 花发千岩似画屏
"花发千岩似画屏",意为山上千岩万壑间,花朵竞相绽放,如同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画屏"在这里既形容了山岩的层次与轮廓之美,也比喻了花朵构成的美景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让人赞叹不已。
### 金灶浮烟朝漠漠
"金灶浮烟朝漠漠",描述了早晨金黄色的灶火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金灶"可能是指山间的灶台或炉灶,"漠漠"则描绘了烟雾缭绕、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早晨的金光与烟雾的交织,营造了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景象。
### 石床寒水夜泠泠
"石床寒水夜泠泠",意为夜晚,寒凉的岩石上流淌着清凉的泉水,声音清脆悦耳。"石床"和"寒水"描绘了岩石与水的自然环境,"泠泠"则形容了水声的清越,夜晚的宁静与清冷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 自然碧洞窥仙境
"自然碧洞窥仙境",意为通过自然形成的碧绿洞穴,仿佛可以窥见仙境的奥秘。"碧洞"象征着洞穴的碧绿与神秘,"窥仙境"则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探寻,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超凡境界的渴望。
### 何必丹丘是福庭
"何必丹丘是福庭",意为没有必要追求传说中的丹丘作为幸福的归宿,这里指的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哲学思想,认为真正的幸福就在眼前,无需远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南海乱石山的自然之美,以及诗人对这种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与赞美。
《南海乱石山作》古诗词赏析:
李峤的《南海乱石山作》是一首描绘南海乱石山自然景观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与宁静之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和福地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羽盖龙旗下绝冥”**,以“羽盖”和“龙旗”作为比喻,描绘出南海乱石山的神秘与庄严。这里的“绝冥”可以理解为超越了尘世的束缚,隐喻了远离凡俗,接近仙境的感觉。
2. **“兰除薜幄坐云扃”**,运用了植物形象(兰、薜)和建筑形象(幄、云扃),表现了山间环境的清幽与静谧。兰和薜常象征着高洁和清幽,云扃则是山中仙居的象征,整句传达出诗人对幽静山居的向往和喜爱。
3. **“鸟和百籁疑调管”**,用鸟鸣和自然界的声音比作调管(一种音乐乐器),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音乐的喜爱和欣赏,同时也暗示了山中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4. **“花发千岩似画屏”**,通过“花发”和“画屏”的形象对比,强调了山间花开时的绚丽与壮观,如同展开的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5. **“金灶浮烟朝漠漠,石床寒水夜泠泠”**,通过“金灶”、“浮烟”、“石床”、“寒水”等细节描写,描绘了山间早晨和夜晚的景象,既有温暖的早晨氛围,也有清冷的夜晚气息,对比鲜明,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感。这里的“漠漠”和“泠泠”分别形容了早晨烟雾的稀薄和夜晚水声的清冷,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空间感。
6. **“自然碧洞窥仙境,何必丹丘是福庭”**,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于仙境的追求。这里的“碧洞”象征着自然的洞穴,而“丹丘”和“福庭”则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对于仙境和福地的想象。诗人似乎在说,自然本身就能带来仙境般的感觉,不一定需要寻找特定的福地。
综上所述,李峤的《南海乱石山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南海乱石山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谐与仙境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山景,还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然和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