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dēng lí shān gāo dǐng yù mù yìng zhì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shuǐ diàn lín dān yù shān lóu rào cuì wēi |
水殿临丹籞 山楼绕翠微 |
xī yóu rén tuō chéng jīn xìng dì chuí yī |
昔游人托乘 今幸帝垂衣 |
jiàn xiǎo yuán fēng hé yán huā dòu pǔ fēi |
涧筱缘峰合 岩花逗浦飞 |
cháo lái jiāng qū dì wú chǔ bù guāng huī |
朝来江曲地 无处不光辉 |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乂创作的,其内容描绘了对骊山的赞美,以及表达了对皇帝的恭维。以下是逐句解释:
1. **水殿临丹籞,山楼绕翠微**:
这句诗描绘的是皇帝所居住的宫殿,临水而建,周围有红墙环绕,宫殿像坐落在如翠色的山峦间,美不胜收。这里的“水殿”指的是水边的宫殿,而“丹籞”可能是指红色的围墙或宫墙,象征着皇室的尊贵与宏伟。
2. **昔游人托乘,今幸帝垂衣**:
“昔游人托乘”指古代的游人需要借助马匹或舟车等工具出行,而现在的人有幸能享受到皇帝所赐予的便利和荣华。这句诗表达了对当前时代便利生活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皇帝的恩泽和治理之下的盛世景象。
3. **涧筱缘峰合,岩花逗浦飞**:
这两句诗描绘了骊山的自然美景。山涧中的竹子沿着山峰蜿蜒生长,山岩上的花朵随风舞动,似乎在山脚的水面上轻舞,展现出山中清新的自然风光。
4. **朝来江曲地,无处不光辉**:
这句诗描绘的是早晨从骊山眺望江面,看到江流曲折的地方,所有景色都因为阳光的照耀而显得光彩夺目。这里的“江曲地”形容江水曲折蜿蜒,富有动态美;“无处不光辉”则强调了阳光普照下整个景色的灿烂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盛世景象的赞美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的壮丽景色和表达对皇帝治理下繁荣景象的赞美,既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体现了对皇权的尊崇和颂扬。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古诗词赏析: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乂为配合皇帝登骊山高顶,以诗文表达对这次盛事的赞美和敬仰。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壮丽、和谐的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交融的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水殿临丹籞, 山楼绕翠微”,开篇即以“水殿”、“山楼”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宁静的自然景象。水殿是指靠近水边的宫殿,丹籞则指红色的水泽,山楼则是山顶上的建筑。翠微则是形容山间的草木葱郁,烟雾缭绕的美景。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既雄伟又清幽的氛围。
2.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昔游人托乘, 今幸帝垂衣”,将历史上的游人游历与现在的帝王巡游进行对比。这里的“游人”与“帝王”的差异,不仅是地位的对比,也隐含着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颂扬。帝王的“垂衣”象征着安坐处理朝政,与民众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作者对盛世的歌颂和对皇权的尊重。
3. **自然景观的描绘**:“涧筱缘峰合, 岩花逗浦飞, 朝来江曲地, 无处不光辉”,这四句诗分别描绘了山涧中细竹环绕山峰,岩壁上的花朵随风飘落,清晨时分江水弯曲流淌,整个大地被光辉所照耀的景象。这样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隐含着盛世下国泰民安、万物繁盛的寓意。
4. **情感与主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帝王巡游的颂扬。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对美的直接描绘,也有通过景物象征来表达对盛世、对帝王的赞美。这种手法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对皇权的尊崇与歌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
总之,《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这首诗通过对骊山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帝王的尊崇与对盛世的颂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