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cì sū zhōu

次苏州

作者:李乂 
zhì bì chéng lí fù     huí yú zhǐ fèng jīng
制跸乘骊阜   回舆指凤京
nán shān sì hào yè     xī yuè liǎng tóng yíng
南山四皓谒   西岳两童迎
yún wò lín xuán pǔ     xiá bēi jiàn chì chéng
云幄临悬圃   霞杯荐赤城
shén míng jìn zī dì     hé bì wǎng péng yíng
神明近兹地   何必往蓬瀛

《次苏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次苏州》由唐代诗人李乂创作,主要描绘了皇帝巡游至苏州时的壮观景象及神圣氛围。以下是逐段解释:

**首句**:“制跸乘骊阜,回舆指凤京,”

这段描述了皇帝乘坐的御车在山脉中前行,标志着皇帝的车驾所到之处,警跸响起,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安静。"制跸"即指皇帝出行时的警跸制度,"骊阜"可能是指有特别标记的山脉或皇陵,"回舆指凤京"则可能指御车转向,朝向象征吉祥的凤凰之都。

**次句**:“南山四皓谒,西岳两童迎,”

这里描述的是神话中的四皓(四位隐士)在南山迎接,而西岳(通常指华山)的两位仙童前来迎接皇帝。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描绘,暗含着皇帝受到神灵及仙人的尊崇与欢迎。

**第三句**:“云幄临悬圃,霞杯荐赤城,”

“云幄”可能是指覆盖在天空之上的云彩,也可以象征皇帝的华盖或天宫。“悬圃”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处仙境。这句描述的是皇帝的仪仗仿佛悬挂在仙境之上,暗示了神圣而超凡的氛围。“霞杯荐赤城”则可能描绘了如同霞光般的美酒被献给赤城山,以示敬意和庆祝。

**末句**:“神明近兹地,何必往蓬瀛。”

“神明”指的是神话中的神灵,"兹地"则特指苏州。这一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神灵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苏州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神灵的庇佑,没有必要远赴蓬瀛仙境(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去寻求神灵的恩赐。整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巡游至苏州的场景,传达了神圣、祥和、尊崇的主题,同时暗含着对苏州景色与文化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描绘了皇帝巡游苏州的神圣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神灵和皇权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苏州的美丽与神奇。

《次苏州》古诗词赏析:

李乂的《次苏州》这首诗,融合了丰富的历史、神话元素与对苏州的景致与文化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兴趣和对自然美景的独到欣赏。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分为几个部分:

1. **开篇与历史融合**:“制跸乘骊阜, 回舆指凤京” 描绘了皇帝出行的壮丽场景,以骊阜(骊山)与凤京(古代的京都)为背景,暗含着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开篇方式,为全诗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背景。

2. **神话与现实的交融**:“南山四皓谒, 西岳两童迎” 这一句运用了古代神话和历史典故,四皓是古代著名的四位老隐士,他们被邀请出山辅助汉高祖刘邦治理国家,而西岳两童则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山神。这些元素的融入,既增加了诗的浪漫色彩,也寓意着诗人对现实中的苏州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赞美。

3. **仙境的描绘**:“云幄临悬圃, 霞杯荐赤城”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云中宫殿和霞光中的祭祀,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对苏州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对苏州文化的崇敬与向往。悬圃和赤城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境地名,被用在此处,进一步强调了苏州在诗人眼中的理想化形象。

4. **结尾的升华**:“神明近兹地, 何必往蓬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的赞赏,认为其已经接近仙境,没有必要再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不仅是对苏州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苏州文化深厚底蕴的认同。这里的蓬瀛,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用以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综上所述,李乂的《次苏州》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代神话与历史的兴趣,还通过对苏州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与文化传承的赞美。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既富有历史感又充满浪漫想象的世界,使得苏州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表现。

李乂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