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éi xìng wéi sì lì shān zhuāng yìng zhì ( yī zuò sòng zhī wèn shī )
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一作宋之问诗)
fèng niǎn chéng chūn mò lóng shān fǎng gù tái |
凤辇乘春陌 龙山访故台 |
běi gōng cái jǐn chù nán dòu dú zhāo huí |
北宫才尽处 南斗独昭回 |
sì lǎn fēi chén zhá chēng shāng yǐn yù bēi |
肆览飞宸札 称觞引御杯 |
yǐ guān péng hǎi biàn shuí yàn bǎi liáng zāi |
已观蓬海变 谁厌柏梁灾 |
dài yì sūn tōng lǐ cháo chēng jiǎ yì cái |
代挹孙通礼 朝称贾谊才 |
tiǎn chái wén yǎ dì xiān hòu gè shí lái |
忝侪文雅地 先后各时来 |
《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一作宋之问诗)》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李乂陪侍皇帝前往韦嗣立的山庄的壮观场景,以及在山庄进行的宫廷礼节活动。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文学和礼仪的致敬,展现出作者对文雅的敬重和对国家传统礼制的认同。以下是逐句解释:
1. **凤辇乘春陌,龙山访故台**:描述了皇帝乘坐华丽的皇家车辇,在春日的郊野中前往拜访历史悠久的龙山,这座山上有韦嗣立的旧居。这里使用了“凤”和“龙”作为皇帝的象征,体现出皇家的尊贵与权威。
2. **北宫才尽处,南斗独昭回**:北宫可能是皇帝的行宫,这里提到才尽处,寓意已经游历完或探索完皇帝的行宫及其附属的景观。南斗是星宿名,这里可能象征着南方的地域或象征皇帝在南方的影响力。这一句通过南北方位的描述,表现了帝王行宫的广阔与覆盖的地域。
3. **肆览飞宸札,称觞引御杯**:肆览可能指的是皇帝浏览诗文或观看宫廷演出。飞宸札是指皇帝的御笔或宫廷中流传的珍贵文献。称觞引御杯则是指皇帝举杯饮酒,这一习俗在古代宫廷中常用于庆祝或宴会时。这一句表达了皇帝在山庄中享受文艺与尊荣的时光。
4. **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蓬海变可能是指仙境的变迁或对美好景象的想象,而柏梁则是指古代著名的宫殿。这一句通过对比仙境与现实,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可能暗含对当前时局或事件的某种看法。
5. **代挹孙通礼,朝称贾谊才**:这句提到古代文人孙通的礼仪和贾谊的才华,通过“代挹”(代代钦敬)和“朝称”(朝廷推崇),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文学传统的重视。
6. **忝侪文雅地,先后各时来**: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谦逊的心态,即尽管自己或许不配与古代的文人雅士并列,但依然有幸在这个充满文雅之风的时代里,与各时期的文人一同来访、共享荣耀。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传承与自己所在时代文化地位的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与文人雅士共游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一种对古代文学传统、礼仪文化的高度尊重和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身份和所处时代的认同与自豪。
《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一作宋之问诗)》古诗词赏析:
李乂的《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是一首宫廷应制诗,通过其精心组织的文辞,展现了帝王的尊贵与威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背景与主题**:诗题中的“陪幸”一词,意味着诗人作为臣僚,陪伴帝王巡幸,这是唐朝宫廷中常见的仪式,旨在展示帝王的权威与皇家的恩宠。通过这样的场合,诗人不仅要表达对帝王的崇敬,还要展现自己的文才,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
2. **艺术特色**:
- **拟景与象征**:诗中运用了“凤辇”、“龙山”、“北宫”、“南斗”等词汇,这些都是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意象,既展示了皇家出行的奢华与壮观,也隐含了帝王权力的象征性,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崇敬。
- **叙事与议论的结合**:诗人不仅描述了帝王巡幸的场景,还穿插了对历史人物韦嗣立的缅怀与赞誉,以及对当代文人雅士身份的自豪感。这种叙事与议论的结合,使得诗歌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度,也有现实情感的温度。
- **文辞与节奏**:李乂的诗作讲究文辞的华丽与节奏的韵律,如“北宫才尽处,南斗独昭回”、“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等,不仅对仗工整,且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3. **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通过称颂历史人物韦嗣立及其对文化的贡献,诗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同时,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
- **现实与理想的交织**:诗中既有对帝王巡幸这一现实场景的描绘,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思与赞叹,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思考。
总之,李乂的《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不仅是一首歌功颂德的宫廷诗,更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自豪感。通过其精巧的构思与华美的文辞,展现了唐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