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hé yáng liǔ ( yī zuò sòng zhī wèn shī )

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

作者:沈佺期 
hàn yuè shēng liáo hǎi     tóng lóng chū bàn huī
汉月生辽海   朣胧出半晖
hé hūn xuán tú jùn     zhōng yè bái dēng wéi
合昏玄菟郡   中夜白登围
yūn luò guān shān jiǒng     guāng hán shuāng xiàn wēi
晕落关山迥   光含霜霰微
jiāng jūn tīng xiǎo jiǎo     zhàn mǎ yù nán guī
将军听晓角   战马欲南归

《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古诗词释义:

沈佺期的《折杨柳》是一首描写边塞景象和思乡之情的诗歌。以下是逐段解释每一句的意思:

1. **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

这四句描绘了辽远而昏暗的边塞景象。"汉月"指的是从中原传入边疆的月光,"辽海"则是指遥远的大海。"朣胧出半晖"描绘了月光初现,但只有一半明亮,暗示着边疆的昏暗和朦胧。"合昏玄菟郡"描述了月光与夜晚的黑暗相融合,突显出边境城市玄菟郡的夜晚。"中夜白登围"则是说在午夜时分,白登山周围笼罩着寂静和寒冷,这里借用历史上的白登山战役隐喻边境的紧张氛围。"晕落关山迥, 光含霜霰微"则进一步描绘了月光如何洒落在遥远的关山,同时伴随着霜和霰(雪粒),光线显得微弱而清冷,体现了边塞环境的严峻和孤寂。

2. **将军听晓角, 战马欲南归**。

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即将军在清晨听到号角声(晓角)后,战马似乎也有了归家的意愿。"听晓角"表明将军在黎明时分醒来,准备新的一天或进行军事活动。"战马欲南归"则反映了士兵和马匹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即使在寒冷、战乱的边疆,马儿们也会因思念家乡而表现出了某种归家的意愿。这种对和平与家园的向往,是诗中表现的深层情感之一。

整首诗通过描述边塞的自然景象和士兵的生活,展现了战争与和平、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对比,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对家的深切思念。

《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边塞风光,尤其是通过月亮、战争、自然景观以及人物活动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沉郁壮阔的艺术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设境,月照辽海**:“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诗开篇即以“汉月”这一具有历史象征的意象,描绘了辽远海面的夜色,月亮从半隐半现中升起,暗喻着时光流转和边塞的遥远。这里,以“生”字开篇,给人以生动之感,月亮仿佛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辽阔的海面。

2. **景物渲染,时空交织**:“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接着,诗人通过“合昏”(傍晚)与“中夜”(午夜)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转换。玄菟郡是古代的地理位置,白登围则暗指历史上的白登山之战,这里通过历史事件与眼前的自然景象交织,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空间感。

3. **自然与情感的交融**:“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关山遥远,月亮的光芒在霜霰(霜和霰,即霜和小冰粒)中微弱地闪烁,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凄清,也象征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寂。这种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

4. **军旅生活与情感升华**:“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最后一句点明了诗的主旨,将军在清晨的号角声中思考,战马似乎也预感到南归的征兆。这种对战争与和平、离别与团聚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宏大背景相连接,升华了诗歌的意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沈佺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情感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融合,创造出一首既有画面感又富含哲思的佳作。

沈佺期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