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 shǎo lín sì
游少林寺
bì hǎi kāi lóng cáng qīng yún qǐ yàn táng |
碧海开龙藏 青云起雁堂 |
cháo shēng yíng fǎ gǔ yǔ qì shī tiān xiāng |
潮声迎法鼓 雨气湿天香 |
shù jiē qián shān àn xī chéng pù shuǐ liáng |
树接前山暗 溪承瀑水凉 |
wú yán zhé jū yuǎn qīng jìng de kōng wáng |
无言谪居远 清净得空王 |
《游少林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游少林寺》,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览少林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古寺清幽、法韵深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与感慨。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
- **碧海开龙藏**:比喻少林寺像深海中龙藏一样,历史悠久,藏龙卧虎,暗示寺内僧侣众多,修行深厚。
- **青云起雁堂**:雁堂在诗中指少林寺的大雄宝殿,青云起意指云雾笼罩在大殿周围,象征着佛法如云般覆盖,神圣庄严。
- **潮声迎法鼓**:潮声指的是寺内传来的海潮声般的钟鼓声,与法鼓相呼应,法鼓是僧侣集会、讲经、诵经时敲击的鼓,其声庄严而有规律,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深奥。
- **雨气湿天香**:雨后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檀香等佛教常用的香料,湿润而清新,寓意着佛门清净、庄严,同时暗示着佛教信仰与自然和谐共存。
2. **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
- **树接前山暗**:树木连接着远处的山峦,一片深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静谧的氛围,象征着少林寺与外界的隔绝与独立。
- **溪承瀑水凉**:溪流承接从高处飞流而下的瀑布水,清凉而宁静,象征着佛法的清凉与内心的平静。
3. **无言谪居远,清净得空王**:
- **无言谪居远**:谪居,即被贬官或流放;在诗中,无言谪居远指诗人独自一人远游,深入静谧的佛寺,虽然身处远离尘嚣之地,但内心的寂静和对佛法的领悟,让他感到与世隔绝的美。
- **清净得空王**:空王,佛教术语,指佛或禅宗所悟的境界,即达到空性之境的僧侣。在此处,意味着诗人通过这次游览,内心得到了清静,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感悟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绘了少林寺的清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在大自然和佛门清静中找到的心灵宁静。
《游少林寺》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游少林寺》是一首描绘和赞美少林寺的古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深邃的禅意和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意境**:“碧海开龙藏, 青云起雁堂” 创设了宏大的背景,将少林寺置于“碧海”与“青云”之间,仿佛龙的藏身之处与雁的栖息之所,既有神秘的色彩,又充满自然的生机。这种设定不仅展现了少林寺的环境之美,也暗示了它在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2. **音响与气息**:“潮声迎法鼓, 雨气湿天香” 通过声音与气味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听到佛鼓的悠扬声,感受到雨后的花香与空气的清新。这种通过听觉和嗅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少林寺的宁静与庄严。
3. **视觉与氛围**:“树接前山暗, 溪承瀑水凉” 描绘了树木与山峦相连、溪流承载着瀑布的清凉,这样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暗示了心灵的平静与清凉。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宁静与清凉,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与佛门静谧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4. **哲学与信仰**:“无言谪居远, 清净得空王” 结尾两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诗人以“无言”和“清净”表达了对佛门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对空王(佛教中的佛陀)的崇敬。这种“无言”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少林寺精神内涵的一种高度概括。
整体而言,沈佺期的《游少林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首传达出深刻宗教哲学思想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诗人成功地将自然美、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有机融合,呈现出一幅既壮丽又宁静、既具视觉冲击力又充满内在精神力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