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i rù dào chǎng jì shì yìng zhì ( yī zuò sēng guǎng xuān shī )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一作僧广宣诗)
hóng lóu yí jiàn bái háo guāng sì bī chén jū fú shèng táng |
红楼疑见白毫光 寺逼宸居福盛唐 |
zhī dùn ài shān qíng mán qiè tán mó fàn hǎi lù kōng zhǎng |
支遁爱山情谩切 昙摩泛海路空长 |
jīng shēng yè xī wén tiān yǔ lú qì chén piāo jiē yù xiāng |
经声夜息闻天语 炉气晨飘接御香 |
shuí wèi cǐ zhōng nán kě dào zì lián shēn yuàn dé huái xiáng |
谁谓此中难可到 自怜深院得徊翔 |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一作僧广宣诗)》古诗词释义:
沈佺期的这首诗《再入道场纪事应制》,表现了作者进入佛寺后的所见所感。全诗可以分段解释如下:
### 第一段:
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
红楼:这里可能指的是皇宫的红墙,或者指的是豪华的寺庙。
疑见白毫光:这句可能暗指佛光,暗示佛寺的神圣和崇高。
寺逼宸居福盛唐:寺庙紧邻皇宫,盛唐时期国家的繁荣和佛法的兴盛。
### 第二段:
支遁爱山情谩切,昙摩泛海路空长,
支遁:东晋时期著名的僧人,以热爱自然著称。
爱山情谩切:表达了对山的热爱,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与佛学的感悟。
昙摩:可能是泛指在佛教史上旅行传播佛法的僧人。
泛海路空长:暗示佛教的传播不畏艰难,跨越海洋,时间长且深远。
### 第三段:
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
经声:佛教诵经的声音。
夜息闻天语:夜晚在寺庙中能听到佛语,暗示佛教的启示和智慧。
炉气晨飘接御香:早晨香炉的烟雾与皇宫的香气相接,象征着佛教与皇权的和谐共存。
### 第四段:
谁谓此中难可到,自怜深院得徊翔,
谓:认为,说。
此中:这里,指的是佛寺或佛学的境界。
难可到:难以达到,暗示佛学或佛寺的高深和难以触及。
自怜:自我怜爱,也可能暗含了诗人对自己能深入佛学,得以与高僧交流的自得。
深院得徊翔:在深邃的佛寺中自由往来,表达了对佛学的深入理解和享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寺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佛教智慧的向往和崇敬,同时也反映出盛唐时期佛教与皇权的和谐共存。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一作僧广宣诗)》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再入道场纪事应制》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从标题看,此诗是对佛寺的再访和对佛教活动的记述与回应,结合“应制”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为奉迎皇命或皇帝旨意而作的宫廷应制诗,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学的特色,同时也融合了佛教文化和诗人个人的感悟。
首联“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描绘了道场(佛寺)的庄严景象,红砖白壁的庙宇仿佛在皇宫的近旁闪耀着佛光,暗示着佛教在盛唐时期的兴盛和帝王对佛教的推崇。首句的“疑见白毫光”以神秘而略带想象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佛教圣物的向往与崇敬。
颔联“支遁爱山情谩切,昙摩泛海路空长”对比了两位佛教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热爱与追求。支遁对山林有深情的爱慕,而昙摩则经历了漫长艰苦的航海之旅,前往求法,象征着佛教传播的艰难与不屈。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佛教传教者的执着与坚韧。
颈联“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描绘了夜晚寺庙中的诵经之声仿佛与天界对话,晨起的香烟与宫廷的香气相融,营造出一种神圣与清寂并存的氛围,体现出作者对佛教清修生活的向往与对佛教神秘力量的尊崇。
尾联“谁谓此中难可到,自怜深院得徊翔”则表达了作者对能亲身经历和感受到这种神圣氛围的自豪与喜悦。此联的“难可到”与“得徊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份难得体验的珍视和内心的自由与愉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学的雍容华贵,又融入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神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精神超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