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sī xūn xiāo láng zhōng
赠司勋萧郎中
kāi guó wéi dōng jǐng chéng chí qǐ běi chén |
开国维东井 城池起北辰 |
xián gē tài píng rì gòng lè jiàn yín chūn |
咸歌太平日 共乐建寅春 |
xuě jǐn huáng shān shù bīng kāi hēi shuǐ jīn |
雪尽黄山树 冰开黑水津 |
cǎo yíng jīn liè mǎ huā bàn yù lóu rén |
草迎金埒马 花伴玉楼人 |
hóng jiàn kàn wú shù yīng gē tīng yù pín |
鸿渐看无数 莺歌听欲频 |
hé dāng guì zhī zhuó hái jí liǔ tiáo xīn |
何当桂枝擢 还及柳条新 |
《赠司勋萧郎中》古诗词释义:
### 张子容的《赠司勋萧郎中》解析:
#### 开国维东井, 城池起北辰,
- **开国维东井**:开国之初,国家的根基稳固如东井星(古代星宿之一,象征稳固和根基)。
- **城池起北辰**:国家建设逐渐完善,如同北辰星(北极星,象征秩序和引领)的城池般坚固和有序。
#### 咸歌太平日, 共乐建寅春,
- **咸歌太平日**:大家同声赞美国家的和平日子。
- **共乐建寅春**:共同欢庆寅春,即农历新年,表达了对新一年和平与繁荣的期待和庆祝。
#### 雪尽黄山树, 冰开黑水津,
- **雪尽黄山树**:雪融化后,黄山的树木焕发新生,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冰开黑水津**:黑水的冰开始融化,交通开始通畅,象征障碍解除,道路被打开。
#### 草迎金埒马, 花伴玉楼人,
- **草迎金埒马**:青草迎接赛马,象征国家繁荣,赛马活动的兴盛,反映了社会的活力。
- **花伴玉楼人**:花朵陪伴在华丽的楼阁中,象征着美女和繁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社会的富裕与繁荣。
#### 鸿渐看无数, 莺歌听欲频,
- **鸿渐看无数**:大雁逐渐增多,意味着迁徙的季节已经到来,也象征着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 **莺歌听欲频**:黄莺的歌声频繁,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喜悦,也暗示着人们的喜悦和活力。
#### 何当桂枝擢, 还及柳条新,
- **何当桂枝擢**:何时能像桂树枝条般高高擢升,表达了对提升和发展的期待。
- **还及柳条新**:还能等到柳条重新生长的时节,意味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生命力的呼唤。
###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述国家的稳固、和平的景象、自然界的生机和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展现了对国家繁荣与个人发展的美好愿景。诗中借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国家昌盛和个人发展的渴望。
《赠司勋萧郎中》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子容为司勋萧郎中所作的赠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仕途顺利、生活幸福的深切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开篇用“东井”和“北辰”象征国家的兴起和稳定,寓意国家兴盛、统治稳固。东井,中国古代星象中的一组星群,被认为是国家兴盛的象征;北辰,即北极星,代表着权力和指引方向。这两句诗在颂扬国家的同时,也为赞美友人奠定了一种高远而稳定的基调。
2.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在太平盛世中共同享受新春佳节的快乐,寓含着对友人生活幸福美满的祝福。太平日指和平稳定的日子,建寅春则是农历正月,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一年中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时刻。
3.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这里以雪融山树、冰化河流为自然景象,象征着冬去春来,一切生机勃勃的场景。通过“尽”和“开”字,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力的复苏,同时也寓意着友人生活中困难与阻碍的消逝,前路一片光明。
4.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金埒马,用以形容马厩豪华,玉楼人则指居住在豪华楼阁中的人,此句赞美友人生活环境的富丽堂皇和奢华。同时,将马和人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马儿迎接主人、花朵陪伴佳人的温馨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友人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5.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鸿渐是指大雁的南迁北归,莺歌则是指黄莺的鸣叫,这两处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还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无限的美好祝愿。无数的鸿雁南迁,预示着友人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莺歌频传,象征着友人的事业和生活将充满欢声笑语。
6.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桂枝擢取,是古人对科举考试中高中榜者的美称,象征着仕途的辉煌;柳条新则表达了对友人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期待。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仅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还能在个人生活上享受新的开始和成长的殷切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和社会之乐,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通过对种种意象的细腻描绘和象征性运用,展现了唐代文人雅士对于理想生活和友情的深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