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péi shí dí
赠裴十迪
le guān sì dà yīn gēn xìng hé suǒ yǒu |
了观四大因 根性何所有 |
wàng jì jì bù shēng shì shēn shú xiū jiù |
妄计茍不生 是身孰休咎 |
sè shēng hé wèi kè yīn jiè fù shuí shǒu |
色声何谓客 阴界复谁守 |
tú yán lián huā mù qǐ è yáng zhī zhǒu |
徒言莲花目 岂恶杨枝肘 |
jì bǎo xiāng jī fàn bù zuì shēng wén jiǔ |
既饱香积饭 不醉声闻酒 |
yǒu wú duàn cháng jiàn shēng miè huàn mèng shòu |
有无断常见 生灭幻梦受 |
jí bìng jí shí xiàng qū kōng dìng kuáng zǒu |
即病即实相 趋空定狂走 |
wú yǒu yī fǎ zhēn wú yǒu yī fǎ gòu |
无有一法真 无有一法垢 |
jū shì sù tōng dá suí yí shàn dǒu sǒu |
居士素通达 随宜善抖擞 |
chuáng shàng wú zhān wò gé zhōng yǒu zhōu fǒu |
床上无毡卧 镉中有粥否 |
zhāi shí bù qǐ shí dìng yīng kōng shù kǒu |
斋时不乞食 定应空漱口 |
liáo chí shù dòu mǐ qiě jiù fú shēng qǔ |
聊持数斗米 且救浮生取 |
《赠裴十迪》古诗词释义:
王维的这首诗《赠裴十迪》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的哲学思想和佛教的某些教义,以下逐段解释:
### 1. 了观四大因, 根性何所有,
这里的“四大因”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了物质世界的本源。诗句意为观察和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元素,探究其本质。
### 2. 妄计茍不生, 是身孰休咎,
“妄计”意为无理的猜测或错误的思考。“不生”指不存在或无法产生的状态。整句诗强调妄想或错误的思维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无法得到的,而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其好坏结果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行动。
### 3. 色声何谓客, 阴界复谁守,
“色声”通常指物质与声音,是感官能接触到的事物。这里表达的是这些物质世界的存在被视为客人,即它们不是永恒的。而“阴界”可能指的是佛教中暗指的不可见世界,整句意为这些可见与不可见的物质世界并无固定的守护者。
### 4. 徒言莲花目, 岂恶杨枝肘,
“莲花目”可能象征着清净、纯洁,常用于比喻菩萨或佛的慧眼。而“杨枝肘”则暗示普通人的状态。整句诗通过对比,表达对清净精神的追求,不被世间事物所困扰。
### 5. 既饱香积饭, 不醉声闻酒,
“香积饭”是佛教中比喻的素食,象征着纯净和修行。“声闻酒”可能比喻世俗的欲望和享乐。整句意为修行者满足于清净的物质生活,不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 6. 有无断常见, 生灭幻梦受,
“有无断常”指的是有为(有生灭变化)和无为(恒常不变)的哲学观点。整句表达对有为和无为的两极化观点持中立态度,认为一切都如同梦中的幻觉般不真实。
### 7. 即病即实相, 趋空定狂走,
“即病即实相”指疾病(病苦)本身就是生命的真实体现(实相)。整句强调面对生命的真实体验,无论是苦还是乐,都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趋空定狂走”可能暗示了追求空性的过程,但也不完全排除世间事物(狂走),可能是对平衡世间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描述。
### 8. 无有一法真, 无有一法垢,
“一法真”和“一法垢”分别指真实的法和被污染的法。整句表达对所有法(道理、法则)的无常性和虚无性的认识,认为一切都没有绝对的真或假。
### 9. 居士素通达, 随宜善抖擞,
“居士”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整句赞扬裴十迪通达佛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境灵活应对和修行。
### 10. 床上无毡卧, 钏中有粥否,
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裴十迪的生活简朴,强调其不以物质生活为重,能够安于清贫。
### 11. 斋时不乞食, 定应空漱口,
这两句表明裴十迪在斋日不食,只用水漱口,强调修行中的清心寡欲。
### 12. 聊持数斗米, 且救浮生取,
“聊持”表示姑且持有,整句诗以数斗米作为比喻,表达对裴十迪在生活的节制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王维对裴十迪的赞美和描述,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重视精神修行的生活态度,同时融合了佛教中的某些思想,鼓励读者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精神的净化与提升。
《赠裴十迪》古诗词赏析:
《赠裴十迪》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佳作,通过对宗教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存在以及宇宙本质的探索与理解。王维以高超的诗歌技巧,将自己的哲学见解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形成了这首富有深意的赠诗。以下是对诗中几个关键部分的赏析:
1. **开篇的四大因与根性之问**:“了观四大因, 根性何所有, 妄计茍不生, 是身孰休咎”。王维在此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探讨了存在、生命与因果律之间的关系。通过“四大因”(地、水、火、风),作者引入了佛教中关于宇宙构成的基本观念。对“根性何所有”的追问,则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起源。
2. **关于色声与本我**:“色声何谓客, 阴界复谁守”。这里王维进一步探讨了外在世界的感知与内在自我之间的关系。色声被视为外在的客体,而“阴界”(在佛教中指不存在于六尘之中的、超越感官世界的领域)则指向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这种探讨暗示了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
3. **莲花与杨枝的对比**:“徒言莲花目, 岂恶杨枝肘”。莲花被视为佛教中纯洁与解脱的象征,而杨枝则可能暗示了世俗或物质的方面。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内在精神追求与外在欲望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精神解脱的重要性。
4. **生活与修行的融合**:“居士素通达, 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 镕中有粥否”。这段描绘了修行者简朴的生活与内在精神的追求。通过描述修行者的生活细节,王维强调了修行的日常化和内在的觉醒,即无论生活条件如何,心灵的宁静与觉察才是修行的关键。
5. **对“有无断常见”的反思**:“斋时不乞食, 定应空漱口”。王维在此强调了修行中对物质需求的超然态度,即在斋戒或修行时,应该超越对食物的依赖,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和精神的净化。
6. **结束的总结与祝福**:“聊持数斗米, 且救浮生取”。诗的结尾以对朋友的祝福结束,表达了对裴十迪能够维持简朴生活、追求精神觉醒的希望和祝福。
综上所述,王维的《赠裴十迪》通过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富有画面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命、存在、修行与解脱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赠予友人的诗作,也是作者个人哲学观的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