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bié
送别
bó jiù lì huái sì zhuó lǔ fāng kuì rán |
伯舅吏淮泗 卓鲁方喟然 |
yōu zāi zì bù jìng tuì gēng dōng gāo tián |
悠哉自不竞 退耕东皋田 |
tiáo sāng là yuè xià zhǒng xìng chūn fēng qián |
条桑腊月下 种杏春风前 |
zhuó lǐ fù guī qù gòng zhī táo lìng xián |
酌醴赋归去 共知陶令贤 |
《送别》古诗词释义:
王维的《送别》诗是表达了一种送别友人的深沉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追求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整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 首句:“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
这里的“伯舅”指的是诗人的长辈,他们担任淮泗(淮河与泗水流域)的官吏,其官位虽然较高,却并不被诗人为此所看重,反而表现出了诗人的洒脱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卓鲁方喟然”中,“卓鲁”可能指的是那些追求道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而“喟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追求高尚人格的赞叹和向往。
### 中间两联:“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
“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悠然自得、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态度的欣赏。“自不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与官场的争斗形成鲜明对比。“退耕东皋田”则是具体描绘了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表明诗人向往一种简单、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生活或许与尘嚣之外的田园生活更为贴近,与追求“卓鲁”的高尚人格相呼应。
### 后两联:“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这一部分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理想生活场景。在“腊月下”和“春风前”这两个时间节点上,“条桑”(种植桑树)和“种杏”(种植杏树)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场景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相似,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那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的认同和赞赏。
### 总结:
整首诗通过描述送别长辈的场景,以及对高尚人格和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的理想追求。这种对“卓鲁”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高尚人格的赞许上,也通过向往田园生活的方式,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送别》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这首《送别》实际上是一首隐含着送别情感的田园诗,通过描绘一位不竞仕途、选择田园生活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超然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传统隐士精神的追慕。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意解析
首句“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看似在介绍一位被称作“伯舅”的人被派遣到淮泗地区任职,同时提到了“卓鲁”,这可能是指卓越之人,或是借以说明伯舅的身份。然而,“方喟然”的后半句转折,表达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慨或失落,暗示着伯舅对被派往外地任职的无奈或不满。
### 中间四句的描绘
接下来的“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是对这位伯舅的选择描绘。他选择了“退耕东皋田”的生活方式,说明他放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不竞”,转而选择了与自然亲近的生活。这与当时许多士大夫为了追求官职而奔走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进一步具体化了他的田园生活。在腊月里种桑树,春风吹过时种杏树,这些都是农业活动中富有诗意的场景。这里运用了季节的交替来暗示生活的节奏和自然界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平静。
### 最后两句的寓意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这里的“陶令”指的是东晋的陶渊明,他以诗作《归去来兮辞》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共知陶令贤”,诗人表达了对伯舅选择的赞赏和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认同。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对伯舅生活状态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暗示着对传统隐逸文化的追求和认同。
### 总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寓意深长的叙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伯舅生活选择的敬佩之情,也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隐逸文化的深深共鸣。王维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创造出一种清新脱俗、悠然自得的艺术氛围,展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