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è xuán shàng rén
谒璇上人
wǎn zhī qīng jìng lǐ rì yǔ rén qún shū |
晚知清净理 日与人群疏 |
jiāng hòu yuǎn shān sēng xiān qī sǎo bì lú |
将候远山僧 先期扫弊庐 |
guǒ cóng yún fēng lǐ gù wǒ péng hāo jū |
果从云峰里 顾我蓬蒿居 |
jiè cǎo fàn sōng xiè fén xiāng kàn dào shū |
借草饭松屑 焚香看道书 |
rán dēng zhòu yù jǐn míng qìng yè fāng chū |
然灯昼欲尽 鸣磬夜方初 |
yī wù jì wèi lè cǐ rì xián yǒu yú |
一悟寂为乐 此日闲有馀 |
sī guī hé bì shēn shēn shì yóu kōng xū |
思归何必深 身世犹空虚 |
《谒璇上人》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王维所作的《谒璇上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一位名为璇的僧人的经历,以及在与僧人相处的过程中对清净、佛理的深刻感悟。让我们逐段解释:
1.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诗人认识到清净的真理需要时间的沉淀,他与世俗人群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大,表明他内心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世态的疏离。
2.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诗人决定前往山中的禅僧处拜访,并提前清扫了自己的住所,准备迎接远方的僧人,体现了对僧人虔诚的敬仰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3.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诗人来到了从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遇见了顾及他住在荒草间的僧人,表明了僧人的隐居之地与世隔绝,与诗人的简单居所相呼应。
4. **借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在僧人的居所中,诗人吃的是草木之食,喝的是松树之屑,通过焚香和阅读道书,表达了对禅宗生活的尊重和对佛理的探索。
5. **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白日将尽时点亮了灯烛,夜晚初至时敲响了钟磬,这种时间的流转与僧人日常生活的仪式化联系起来,暗示了时间与生命的短暂以及对当下瞬间的珍惜。
6.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诗人通过与僧人的交流,顿悟到寂然为乐,即使在繁忙的日常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说明了他在这次拜访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新的理解。
7.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诗人思考回归归于何处,并非因为对世俗的厌倦,而是因为认识到个人的存在和生活本身都是虚空的,进一步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与僧人相遇、相处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的心境。
《谒璇上人》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这首诗《谒璇上人》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道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全诗通过作者的内心体验与对外部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清净之理的领悟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此诗的赏析:
1. **对清净理的追求**:“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点出了诗人的内心转变,即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清净之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渐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对哲学真理的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
2. **与自然的亲近**:“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显示出诗人渴望与自然界的僧侣相遇,清扫自己的住处以示对尊贵客人的尊重。通过这样的行为,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虔诚,也表现了对自然与道家生活哲学的向往。
3. **道书与禅悟**:“借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描绘了诗人阅读道书、品松屑、焚香的场景,夜晚钟声初鸣,似乎在象征着生命的结束和新的开始。这些细节描绘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品味和感悟。
4. **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表达了诗人通过悟道,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认识到生活不必过分执着于归隐,即使在尘世间也能找到心灵的安顿。这种超然的态度,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对物质与精神世界关系的独到见解。
5. **诗艺特色**:王维的诗以清新脱俗著称,这首诗亦不例外。其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禅宗精神的深刻领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王维的《谒璇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与禅宗思想的生动展现,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