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òng zhào dū dū fù dài zhōu dé qīng zì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作者:王维 
jué yù yáng guān dào     hú shā yǔ sāi chén
绝域阳关道   胡沙与塞尘
sān chūn shí yǒu yàn     wàn lǐ shǎo xíng rén
三春时有雁   万里少行人
mù xu suí tiān mǎ     pú táo zhú hàn chén
苜蓿随天马   葡萄逐汉臣
dāng lìng wài guó jù     bù gǎn mì hé qīn
当令外国惧   不敢觅和亲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古诗词释义: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情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以下是逐段解释:

**首联: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首联是说赵都督要前往的边疆之地是一片遥远、荒凉的地方,犹如位于西域的阳关道。这里常常弥漫着胡人的沙尘和边疆的尘土。"绝域"形容边疆地区的遥远和荒僻,"阳关道"原本指古代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这里用以借指赵都督即将前往的边疆。

**颔联: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颔联描写了边疆地区春天时的景象。三春指的是春天的三个时节,春分、春至、春未,这段时间内大雁会从南方飞来,带来生机与希望。然而,"万里少行人"说明这里很少有人迹,反映边疆的荒凉与艰苦。

**颈联: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颈联继续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象。"苜蓿"是一种耐寒耐旱的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到了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天马"形象地描绘了苜蓿随着天马(古代指汉朝从西域引进的良马)的足迹传播。"葡萄"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汉臣"则指葡萄果实随汉朝的官员、商人传入中国。这两句诗以植物和动物的传播,象征着边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赵都督此行的期望与祝福。赵都督肩负重任,前往边疆不仅是为了传达国家的威严,更是为了防止敌国的侵犯,确保边境的安宁。"令外国惧"是说赵都督的行军和外交活动将使敌国畏惧,不敢轻举妄动,"不敢觅和亲"则是强调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尊严,避免不必要的和亲政策,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边疆治理的深远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边疆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历史文化的追忆,表达了对友人前往边疆的鼓励与祝福,以及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深切关怀。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这首《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一首充满着深厚情感与丰富意象的送别诗。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对出使者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于边防安全的重视与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首先,首联“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描绘了赵都督即将前往的遥远边疆地区,这个地方远离京城,位于西域的尽头,道路荒凉,沙尘弥漫。这里的“阳关道”代指通往边疆的艰难险途,预示着赵都督此行的艰辛与挑战。

接着,颔联“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进一步描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孤寂。三春季节,雁群偶尔路过,为这荒凉之地带来一丝生机。然而,如此遥远的边疆,却很少有人烟,凸显了赵都督此行的孤独与不寻常。

颈联“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采用了典故,通过“天马”和“汉臣”分别指的是古代与西域交流的名马和使者。这不仅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貌与历史痕迹,也暗示了赵都督将前往的地区曾是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重地,强调了此行的重要性与历史价值。

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表达了对赵都督的期待与祝福。诗人相信,赵都督此行将能够威慑外国,维护边境安全,不再寻求和亲来缓和边境紧张关系,预示着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威严,可以确保边疆的和平与稳定。

整首诗在抒情与叙事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赵都督的孤独,又表达了诗人对赵都督使命的肯定与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深感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严峻。

王维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