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ǐ zǔ sān zhì liú sù
喜祖三至留宿
zhú jìng cóng chū dì lián fēng chū huà chéng |
竹径从初地 莲峰出化城 |
chuāng zhōng sān chǔ jǐn lín shàng jiǔ jiāng píng |
窗中三楚尽 林上九江平 |
ruǎn cǎo chéng fū zuò zhǎng sōng xiǎng fàn shēng |
软草承趺坐 长松响梵声 |
kōng jū fǎ yún wài guān shì dé wú shēng |
空居法云外 观世得无生 |
《喜祖三至留宿》古诗词释义:
王维的这首诗《喜祖三至留宿》描绘了他与朋友祖三相会的情景,并且在自然美景与宗教氛围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逐段解释
1.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 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迎接祖三的场景,用“竹径”和“莲峰”作为自然景观的象征,展现出一种清新、高雅的氛围。这里的“初地”和“化城”可能是借用了佛教的术语,“初地”代表最初修行的地点,而“化城”可能是比喻修行路上的一个阶段或成就。
2.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 “三楚”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三个区域,“九江”则是指长江的九个分支。这两句诗通过广角的景象描绘,展现出辽阔的视野,同时也暗示了友人会面的地点环境开阔,空气清新,让人心情舒畅。
3.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 “软草”与“长松”营造出宁静祥和的环境,“趺坐”是指盘腿而坐,这种坐姿在佛教中常见,表示一种冥想或修行的状态。同时,“梵声”则指的是佛教中的经文吟诵或颂歌,暗示了宗教活动或冥想的氛围。这里通过自然与宗教元素的融合,展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4.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 “空居”表示不被世间尘嚣所扰,远离世俗的纷扰。“法云外”则可能是比喻远离世俗的喧嚣,进入一种超然的状态。最后,“观世得无生”是佛教中常提到的概念,意思是通过观察世间万象,领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从而达到超越生死的觉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象的结合,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会时内心的宁静、超脱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精神世界探索的追求,展现了王维诗中常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禅宗思想的体悟。
《喜祖三至留宿》古诗词赏析:
《喜祖三至留宿》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展现了其诗中独特的禅意和自然之美的融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首诗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心静如水的境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开篇就以自然景象展现诗人的禅心。竹径,象征着静谧、原始的自然小径,初地则寓意着佛经中所说的原始状态或起点,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自然的和谐。莲峰与化城则可能寓指佛教中的神圣之地,莲峰可能象征着清净、纯洁,化城则暗示着经过转化达到的精神之城。这两句既描绘了环境的美丽,又巧妙地融入了佛教的哲学意象。
2. **颔联“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自然的视野,从竹径的静谧到远处山川的壮丽。三楚与九江在地理上对应,代表了广阔的空间和深远的视野,同时也隐含着时间的延续和历史的厚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观,也表达了内心对无限空间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颈联“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这一联转入对诗人内心状态的描绘。软草象征着舒适与安逸,趺坐则是佛教中的坐姿,意在保持禅定的心境。长松与梵声,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暗含了佛教中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觉醒的意象。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王维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宁静和心灵解脱的愿望。
4. **尾联“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尾联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和诗人追求的境界。空居法云外,意为在世俗之外,超脱尘世的烦恼,进入一种超越物质束缚、心灵自由的境界。观世得无生,即通过观察世界,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在于无生,即超越生死,达到心灵的永恒和解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内心状态的表达,最终指向了诗人对精神世界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王维的《喜祖三至留宿》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精神的升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展现了王维作为诗人兼禅者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