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sū lú èr yuán wài qī yóu fāng zhàng sì ér sū bù zhì , yīn yǒu shì zuò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
wén dào huáng jīn dì réng kāi bái yù tián |
闻道黄金地 仍开白玉田 |
zhì shān yí jù shí zhòu lǐng chū fēi quán |
掷山移巨石 咒岭出飞泉 |
měng hǔ tóng sān jìng chóu yuán xué sì chán |
猛虎同三径 愁猿学四禅 |
mǎi xiāng rán lǜ guì qǐ huǒ tà hóng lián |
买香然绿桂 乞火踏红莲 |
cǎo sè yáo xiá shàng sōng shēng fàn yuè biān |
草色摇霞上 松声泛月边 |
shān hé qióng bǎi èr shì jiè jiē sān qiān |
山河穷百二 世界接三千 |
fàn yǔ liáo píng shì wáng chéng suì miǎo rán |
梵宇聊凭视 王城遂渺然 |
bà líng cái chū shù wèi shuǐ yù lián tiān |
灞陵才出树 渭水欲连天 |
yuǎn xiàn fēn zhū guō gū cūn qǐ bái yān |
远县分诸郭 孤村起白烟 |
wàng yún sī shèng zhǔ pī wù yǐn qún xián |
望云思圣主 披雾隐群贤 |
báo huàn cán shī sù zhōng shēn nǐ shàng xuán |
薄宦惭尸素 终身拟尚玄 |
shuí zhī cǎo ān kè céng hé bǎi liáng piān |
谁知草庵客 曾和柏梁篇 |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由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详细描绘了王维与友人苏、卢二员外约定游览方丈寺的情景,以及对方未到时的感慨。下面对各段的解释如下:
首句“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王维开门见山地描绘了黄金地和白玉田,这里的“黄金地”和“白玉田”象征着富饶与美好,表现出对目的地方丈寺的向往。
“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这两句形容了为了到达目的地所做出的努力,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比如抛山、移巨石、咒岭出泉水,显示出旅程的艰难和对美景的执着追求。
“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这里的“猛虎同三径”借用东汉隐士陶渊明的诗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描绘出一条通向美景的道路,同时用“猛虎”暗喻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而“愁猿学四禅”则是用猿猴学习禅宗的行为来展现内心对禅学的向往和追求。
“买香然绿桂,乞火踏红莲”,这两句描绘了抵达寺庙后的活动,以购买香料、点燃绿桂、乞求火种、踏过红莲等行为,显示出对寺庙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环境的美丽,以“草色摇”与“松声泛”表现了自然的灵动与和谐,同时也以“霞”与“月”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心境。
“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方丈寺所在地理位置的壮丽,比喻其与外界的连通,展示了方丈寺作为佛教中心的影响力。
“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王维在寺庙中眺望王城,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疏远与对佛门净土的向往。
“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用灞陵、渭水等地理名称,描绘了从寺庙到外界的辽阔与距离感。
“远县分诸郭,孤村起白烟”,这两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广阔与静谧,强调了寺庙与外界的对比。
“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在思考和缅怀圣主的同时,隐喻地表达了对贤者的敬仰。
“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王维对自己作为官吏的职务感到惭愧,希望能够终生追求更深层次的哲学或宗教精神。
“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最后两句点明自己的身份,表达了自己曾经与名士一同创作诗歌,现在虽身居草庵,但精神世界依然与高尚的文学传统相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佛教文化、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次虽未实现的旅行对王维内心世界的触动,表达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这首诗《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是表达诗人与友人约定游访方丈寺却未得友人应约,诗中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与期待未能实现的失落,也通过描绘方丈寺及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虔诚与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官场生活的一丝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黄金地、白玉田、移山、咒岭、巨石、飞泉、猛虎、猿猴等意象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壮丽而神秘的自然世界。"黄金地"和"白玉田"体现了大地的珍贵与美好,"移山"和"咒岭"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而"飞泉"、"猛虎"、"猿猴"则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买香然绿桂,乞火踏红莲"描绘了诗人对宗教仪式的参与与尊重,展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后半部分诗通过"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等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宗教融合的景致的赞美。"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惊叹与敬仰,"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则暗示了诗人对尘世官场的疏远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最后部分,"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表达了对明君和贤者的仰慕与渴望,"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体现了诗人对官场职务的自责与对超脱尘世的追求。"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表达了即使身为草庵之客,也曾有过与贤者共勉的历史,凸显了诗人对个人身份的谦虚与对高雅情趣的传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官场、精神世界的多维度感悟,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失落,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