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 xíng bā xiá
晓行巴峡
gòng yǎng tóu tuó xíng néng wàng shì dì qíng |
共仰头陀行 能忘世谛情 |
huí kàn shuāng fèng quē xiāng qù yī niú míng |
回看双凤阙 相去一牛鸣 |
fǎ xiàng kōng lín shuō xīn suí bǎo dì píng |
法向空林说 心随宝地平 |
shǒu jīn huā dié jìng xiāng pèi dào qí chéng |
手巾花氎净 香帔稻畦成 |
wén dào yāo tóng shě xiāng qī sù huà chéng |
闻道邀同舍 相期宿化城 |
ān zhī bù lái wǎng fān dé shì wú shēng |
安知不来往 翻得似无生 |
《晓行巴峡》古诗词释义:
这首《晓行巴峡》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王维以高超的文笔描绘了其晨行巴峡的情景,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学与佛教思想。下面,我们分段解析这首诗的含义:
### 1.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这句话开篇即点出诗人的行动——晨行巴峡,并提到“头陀行”,这是一种佛教修行方式,强调远离尘世的纷扰与情感的束缚。诗人似乎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现实世俗生活的情感解脱与超越。
### 2. 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这里的“双凤阙”可能是借指皇宫或者某些尊贵的建筑,诗人回头眺望,与之相对的远处只听到一声牛鸣。这一对比强调了自然与人工、崇高与平凡之间的距离感,以及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 3. 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
“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佛法,诗人向“空林”(空旷的森林)阐述佛法,暗示在自然的宁静中体悟佛法的智慧。而“心随宝地平”则表明诗人的心境如同宝地般宁静平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
### 4. 手巾花氎净,香帔稻畦成。
这两句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行进过程中的细致观察。手巾与花氎的洁净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而香帔与稻畦则联想到佛教中对信仰的庄严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 5. 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
诗人听闻佛法的消息后,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前往佛法的圣地(化城),体现了诗人对佛法传播的渴望与对同伴精神追求的支持。
### 6. 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
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超越生死的境界。诗人似乎在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对佛法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超脱生死的超然境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晨行巴峡的场景,结合佛教思想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佛法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以及对超脱生死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艺术美感的佳作。
《晓行巴峡》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晓行巴峡》是一首深刻反映佛教思想的诗篇,它通过描绘朝霞下的巴峡行旅,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对于人生、世谛、佛法的深入思考与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头陀行与世谛情**:“共仰头陀行, 能忘世谛情”,诗开篇即提到“头陀行”,佛教术语,指僧侣为追求佛道而采取的简单生活方式。这里的“头陀行”象征着修行者舍弃世俗的欲望与束缚,追求精神的解脱。与之相对的“世谛情”则是对世俗生活、欲望和情感的追求与沉溺。这组对比凸显了诗人在追求佛法与面对世俗生活之间的心境与抉择。
2. **双凤阙与一牛鸣**:“回看双凤阙, 相去一牛鸣”。这里“双凤阙”可能象征着皇宫或权力的象征,与“一牛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修行者对权力与物质世界的超脱。一“鸣”字,仿佛是遥远的回声,与“双凤”的辉煌形成反差,暗示着修行者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与清净,而非外界的繁华与荣耀。
3. **空林与宝地**:“法向空林说, 心随宝地平”。这里“空林”与“宝地”分别象征着修行的环境与内心的状态。空林可能代表静谧的自然,是修行者悟道的场所;宝地则是内心的净土,代表了修行者心灵的平和与清净。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内心的映照,表明修行者不仅在自然中寻找答案,也在内心深处探索真我与佛法。
4. **手巾花氎净,香帔稻畦成**:“手巾花氎净, 香帔稻畦成”,这两句通过具体的物象,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手巾的花氎和香帔(香披肩)在佛教中常与修行者的戒律和清净生活联系在一起,而稻畦则是自然与生活的具体体现,暗示着修行者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
5. **邀同舍,相期宿化城**:“闻道邀同舍, 相期宿化城”,这里“同舍”可能指志同道合的修行者,“化城”则是指佛教中的理想城市,象征着修行的最终目标。这表明诗人在旅途中不仅关注个人的修行,还邀请同伴一起前往,共同追寻精神的归宿和内心的平静。
6. **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安知不来往, 翻得似无生”,最后一句充满了哲理意味。它表达了对人生和修行的深思,暗示即使身处尘世,内心也能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即“无生”。这里“无生”可能指佛家的涅槃境界,即超越生死轮回,达到心灵的永恒和平。
综上所述,《晓行巴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王维在旅途中对佛教思想、人生境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在世俗与超脱之间寻求平衡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