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dé qiū rì xuán qīng guāng
赋得秋日悬清光
yù hú hé yòng hǎo piān xǔ sù bīng jū |
玉壶何用好 偏许素冰居 |
wèi gòng xiāo dān rì hái tóng zhào qǐ shū |
未共销丹日 还同照绮疏 |
bào míng zhōng bù yǐn hán jìng wài yí xū |
抱明中不隐 含净外疑虚 |
qì shì tíng shuāng jī guāng yán qì yuè yú |
气似庭霜积 光言砌月馀 |
xiǎo líng fēi què jìng xiāo yìng jù yíng shū |
晓凌飞鹊镜 宵映聚萤书 |
ruò xiàng fū jūn bǐ qīng xīn shàng bù rú |
若向夫君比 清心尚不如 |
《赋得秋日悬清光》古诗词释义:
《赋得秋日悬清光》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清光照耀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空灵、纯净、深邃的审美情感和哲理思考。以下是逐句解释:
1.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 玉壶为何珍贵,只因可以容纳那纯洁如玉的白冰。这里用了比喻,将玉壶比作一个能够容纳并展示美好事物的容器,而白冰则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2.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 虽然没有与红日共同消逝,但依然能照亮绮丽的窗纱。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丹日(红日)与清光(秋日之光),描绘了清光虽不及日光明亮,但同样能照亮周围环境的特点。
3.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 携带光明而自身不显晦暗,包含纯净但外表仿佛虚空。这句话通过“抱明”、“含净”、“疑虚”这些词语,强调了清光的明亮、纯净和无形的特点,同时赞美了其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4.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 其中所含的气仿佛庭院中的积霜,余光像是月落后的残照。这里通过“庭霜”和“砌月”形象地描述了清光的清凉、淡淡的余晖,以及它带给环境的一种宁静、清冷的感觉。
5.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 在清晨它仿佛照耀着飞鹊的镜子,夜晚则映照着聚集的萤火虫。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清光比作照耀镜子的光源和映照萤火虫的灯光,生动地表现了清光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景象。
6.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 将清光与君主或道德高尚的人相比较,似乎仍不及其内心的清明。这句话通过类比,表达了对清光之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内心纯洁和道德高尚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清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纯洁、光明和道德高尚的追求和思考。
《赋得秋日悬清光》古诗词赏析:
王维的这首《赋得秋日悬清光》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洞察。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悬清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光”这一自然现象的细腻感受与深入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句的哲学性思考**:“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开篇以疑问的形式提出,玉壶为何要选用素冰,看似平常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对于纯净与美好的深刻追求。这里不仅在描述物理现象,更在探讨美的本质与价值。
2. **光线与时间的对比**:“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将“清光”与“丹日”对比,突出“清光”的恒定与不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与“绮疏”(精美的窗棂)的搭配,又展现了一种透过光线与物质的互动,创造出视觉美感的场景。
3. **光与内在精神的联系**:“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这里将“清光”与内在的“明”和外在的“净”联系起来,表达了光的透明、纯净与内在精神世界的相似性。诗人通过这种比喻,传递了一种精神追求的意象,即内在的光明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4. **光与季节、日常生活的融合**:“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诗人进一步将“清光”与季节、日常生活相融合,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清冷与静谧,以及光与物质环境的自然融合。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季节的美,更揭示了日常生活中光与时间流逝的微妙关系。
5. **以光喻人**:“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最后三句以光映照“飞鹊镜”和“聚萤书”(萤火虫在书本上跳跃),以及与“清心”的对比,隐喻了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追求。这里,光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成为衡量人品高下的标尺,强调了纯净、清明、淡泊的内在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悬清光”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人生态度的深思,以及对于纯净、光明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