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 xīn píng lóu
登新平楼
wǒ bǎ liǎng chì yǔ lái yóu yān zhào jiān |
我把两赤羽 来游燕赵间 |
tiān láng zhèng kě shè gǎn jī wú shí xián |
天狼正可射 感激无时闲 |
guān bīng hóng bō tái yǐ jiàn wàng yù guān |
观兵洪波台 倚剑望玉关 |
qǐng yīng bù xì yuè qiě xiàng yàn rán shān |
请缨不系越 且向燕然山 |
fēng yǐn lóng hǔ qí gē zhōng xī zhuī pān |
风引龙虎旗 歌钟昔追攀 |
jī zhù luò gāo yuè tóu hú pò chóu yán |
击筑落高月 投壶破愁颜 |
yáo zhī bǎi zhàn shèng dìng sǎo guǐ fāng hái |
遥知百战胜 定扫鬼方还 |
《登新平楼》古诗词释义:
《登新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志向与行动,展现了他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国家与民族的深沉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首四句:“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在这四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手持双羽箭(赤羽),来到燕赵之地(泛指北方)的场景。这里的“天狼”可能象征北方的敌人,或更深层地指代某种需要对抗或战胜的力量。诗人通过“感激无时闲”的表达,表明自己对这一使命充满热情,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宁而战。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他在洪波台(可能是一个观兵之地)观看士兵演练的场景,同时靠在剑旁,凝望玉关(玉门关,古代边防要塞)。这一细节凸显了他对军队和边防的重视,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请缨”原指请求派遣出使或作战的机会,此处借指诗人希望得到出战的机会。然而,他并未立即得到这一机会,因此决定先前往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古代是汉朝抗击北方民族的重要防御点)。这表明了诗人的决心与行动,即使暂时没有被派遣,他也主动寻求战场的机会。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在前往燕然山途中,风中飘扬着龙虎旗帜的场景,这象征着英雄气概与国家力量的结合。同时,提到了过去与战友一起的欢歌与击筑,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战友情谊的怀念与渴望再次并肩作战的心情。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在这一部分,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欢聚时光:在明月高挂的夜晚,大家击筑而歌,以解除心中的愁绪。投壶(一种古代饮酒游戏,象征着放松与庆祝)则进一步展示了军中将士在紧张备战之余的轻松氛围。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预见到在未来的百战之后,自己将能够归来,清除边疆的敌人,保障国家的和平与安宁。这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是对胜利与和平的坚定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白个人的英雄气概、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理想抱负的不懈追求。
《登新平楼》古诗词赏析:
李白的《登新平楼》是一首充满了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的诗歌,通过回顾历史与想象未来的军事征程,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热忱以及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诗的开头两联“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描绘了诗人以赤羽为象征,即象征着勇敢与决断,游历在历史上的燕赵之地,意在表达对古代英勇将士的敬仰,同时抒发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这里的“天狼”指的是敌人或者敌人所在的区域,暗示着诗人对敌人的渴望击败,也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 感激与决心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行动与决心,观兵即检阅军队,表示诗人对军队的重视和对军事行动的期待;倚剑望玉关,则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以及时刻准备保卫国家的决心。
### 对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中,“请缨”典出《汉书》,意指请求出征,这里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强烈意愿;“不系越”则暗指不再受制于国界,表达了诗人对于打破传统束缚,自由驰骋战场的决心;“燕然山”则与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刻石燕然的历史典故相关,象征着战胜强敌后,诗人对于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
### 艺术与情感的融合
诗歌中“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描述了宴会上的盛况,通过龙虎旗的舞动、歌钟的旋律、筑的击打以及投壶的欢声笑语,展现了诗人在战斗之余的放松与愉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与同伴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战斗情感。
### 总结
《登新平楼》是一首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历史、对个人英雄主义的热烈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反思,对未来的展望与决心,也体现了诗人艺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通过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白作为一位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作为一个战士对于荣誉与胜利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