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á yáng fèng lǐ
答杨奉礼
yí mín ài jīng shě chéng dú rù qīng shān |
遗民爱精舍 乘犊入青山 |
lái shǔ gāo yáng lǐ bù yù bái yī hái |
来署高阳里 不遇白衣还 |
lǐ xián fāng huà sú wén fēng zì kuǎn guān |
礼贤方化俗 闻风自款关 |
kuàng zi yì qún shì qī xī péng hāo jiān |
况子逸群士 栖息蓬蒿间 |
《答杨奉礼》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答杨奉礼》表达了作者韦应物对友人杨奉礼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贤士的敬重。我们可以逐句解释其含义:
1. **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 - 这句写的是,过去的人们热爱寺庙(精舍),他们乘坐着牛车(犊)进入深山之中。这或许是在描述一种追求精神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2. **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 - 来到名叫“高阳里”的地方,这里没有遇见“白衣”,(白衣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身份或某种象征,如高尚之人或未着官服的士人)于是返回。这可能是在讲述作者或友人曾经前往某地,未能如愿见到某位重要的人物。
3. **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 - “礼贤”意为尊敬贤士,“化俗”指通过尊贤来改变、提升社会风气。“闻风”则是指听闻其名,“款关”指亲自登门拜访。这句话强调了尊敬贤士对于社会风气的正面影响,以及贤士自身品质的吸引力。
4. **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 - “逸群士”是指超群绝伦的人物,“蓬蒿间”是形容他们隐居于草野之中。这句话是在赞叹友人杨奉礼是超群的人物,选择在远离尘嚣的地方隐居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们对寺庙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对贤士的敬仰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情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贤能之士的崇高敬意。
《答杨奉礼》古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答杨奉礼》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是对友人杨奉礼的一种答谢和赞扬。全诗在结构上较为疏朗,语言朴实而富有内涵,通过描述友人杨奉礼的个人品质和他所展现的高雅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志同道合之士的向往。
首句“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描绘了一幅静谧、脱俗的画面,遗民们(通常指过去的人或超凡脱俗的人)喜爱清净的寺庙,以牛车(犊)作为代步工具,悠然地进入青山之中。这不仅是对友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描绘,也是对一种远离尘嚣、追求精神纯净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描述了友人杨奉礼在高阳里居住的情景,高阳里可能是指一处人烟稀少、环境清幽的地方。然而,诗中的“不遇白衣还”并非表示遗憾或失落,而是以“白衣”(一种象征清高、无世俗杂念的衣物)的隐喻,表达即便没有遇到友人,自己也依旧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进一步赞扬了杨奉礼的品质。他以礼贤下士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习俗,让高阳里乃至更广范围内的人都被其高尚的品德所吸引,主动前来拜访。这里的“款关”不仅指亲自登门拜访,更深层地表达了对友人高尚人格的敬仰与追随。
最后“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是对杨奉礼的直接赞美,称他为超越常人的杰出人士,隐居于蓬蒿(一种常见的野草)之间,生活简朴而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对友人生活方式的认同,也是对其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度肯定。
综上所述,韦应物的《答杨奉礼》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富有寓意的诗句,展现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美和对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清高、简约生活的追求和对真正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