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zhāng dà fū xì shì qīng shān láng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
xiǎo lòu jiè zhōng jìn qīng xiāng sù cháo yī |
晓漏戒中禁 清香肃朝衣 |
yī mén shuāng zhǎng gào bó shì zhòng yán guī |
一门双掌诰 伯侍仲言归 |
tíng gāo xìng qíng kuàng zhí mì jiāo yóu xī |
亭高性情旷 职密交游稀 |
fù shī lè wú shì jiě dài yǎn nán fēi |
赋诗乐无事 解带偃南扉 |
yáng chūn měi shí zé xù jì wàng shān huī |
阳春美时泽 旭霁望山晖 |
yōu qín xiǎng wèi zhuǎn dōng yuán lǜ yóu wēi |
幽禽响未转 东原绿犹微 |
míng suī liè xiān jué xīn yǐ qiǎn chén jī |
名虽列仙爵 心已遣尘机 |
jí shì tóng yán yǐn shèng wò liáng nán wéi |
即事同岩隐 圣渥良难违 |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古诗词释义:
韦应物的《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是一首描述宴会、道出对权贵生活追求的隐逸态度的诗。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晓漏戒中禁,清香肃朝衣** - 早晨的钟声警告着宫廷的禁令,清新的香气使朝服更加肃穆。这里的“晓漏”是指黎明时分的钟声,象征着一天的开始,同时也隐含着对宫廷规则的遵守和敬畏。
2. **一门双掌诰,伯侍仲言归** - 一家之内,两位大人分别掌管诏书(诰),大哥侍立在侧,二弟归家。这反映了家族中的权力分布,以及对家庭成员角色的描述。
3. **亭高性情旷,职密交游稀** - 高高的亭子让人的心境宽广,由于职务繁忙,很少与人交往。这里的“性情旷”暗示了人物内心的豁达与宽广,而“交游稀”则说明了其社交活动的稀少。
4. **赋诗乐无事,解带偃南扉** - 写诗以表达内心的欢愉,没有事情可做时解开衣带,躺在南面的门扉上休息。这句描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创作状态,展现出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5. **阳春美时泽,旭霁望山晖** - 阳光明媚的春天美丽而温暖,雨后的清晨,山峰沐浴在阳光之中。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节和自然景色的喜爱。
6. **幽禽响未转,东原绿犹微** - 幽静的鸟鸣声还未完全消失,东方的平原上,绿色还很浅淡。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动态,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象的变化。
7. **名虽列仙爵,心已遣尘机** - 名声虽然与神仙的爵位并列,但心中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琐事。这表达了诗人虽处高位,却内心淡泊,不被功名利禄所累的思想境界。
8. **即事同岩隐,圣渥良难违** - 就像在岩石中隐居一样,对上天的恩赐难以违背。这句通过与岩石隐居的类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上天恩赐的崇敬,同时也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权贵生活的反思,以及追求隐逸与自然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境界。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古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在风格上显得平和、含蓄,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自然和官职的一种态度和思考。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赏析:
1. **晓漏戒中禁,清香肃朝衣** - 描述早上的晨光和官府的肃穆,暗示了官场的规矩和仪式感,同时也预示了诗中人物的身份——官员。
2. **一门双掌诰,伯侍仲言归** - 这两句赞美了一家之中同时有两位高官的情况,同时通过“伯侍仲言归”表现了兄弟间的和谐与家庭的温馨。
3. **亭高性情旷,职密交游稀** - 这句描绘了一个高官在官场的忙碌与压力之下,选择退守高亭,寻找内心宁静,疏远了繁杂的社交,展现了其超脱世俗的性格。
4. **赋诗乐无事,解带偃南扉** - 这两句表达了在闲暇时刻,通过创作诗歌来享受生活的乐趣,与世无争,慵懒地躺在南面的门扉上,体现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自由和洒脱。
5. **阳春美时泽,旭霁望山晖** - 描述了春天的美景,阳光普照大地,山色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明亮。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寓意着官场中的新气象和希望。
6. **幽禽响未转,东原绿犹微** - 通过描绘鸟鸣和远处绿色的微茫,渲染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前面官场的忙碌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7. **名虽列仙爵,心已遣尘机** - 虽然享有高位,但心灵已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如同仙人般淡泊名利,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8. **即事同岩隐,圣渥良难违** - 通过与山岩隐士的生活相比,表达了作者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同时表达了对皇帝恩泽的感激,却无法完全违背自己内心的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韦应物对于官场与自然、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平衡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官场规则的遵守,又有对内心自由和自然之美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状态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