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n jìng shī yuàn
神静师院
běi wàng jí cháng láng xié fēi yìng cóng zhú |
北望极长廊 斜扉映丛竹 |
tíng wǔ yī lái xún yuàn yōu sēng yì dú |
亭午一来寻 院幽僧亦独 |
wéi wén shān niǎo tí ài cǐ lín xià sù |
唯闻山鸟啼 爱此林下宿 |
《神静师院》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神静师院》,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描绘禅院静谧之美和内心感受的作品。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向北远眺,可以看到那条漫长的走廊。走廊的侧门斜开着,门边映照着一丛丛的竹子。这一句描绘了诗人站在禅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静谧、幽深的景象。
2.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正午时分,诗人前来寻找这个幽静的禅院。这里的“僧亦独”不仅是说僧人独自一人,也暗示了禅院的环境以及僧人的内心世界都显得格外宁静和孤寂。
3.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山中鸟儿的啼鸣。诗人喜爱这个环境,甚至希望能在林下过夜。这一句通过声音的描写,强调了禅院的静谧和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环境的深深喜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禅院的静谧景象和诗人内心的体验,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寻找内心宁静的意境。韦应物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融合,以及个人在自然之中的精神寄托。
《神静师院》古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神静师院》一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至极的佛教寺院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禅意生活与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与追求。
首句“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开篇即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寺院环境的静谧与雅致。北望,暗示了时间可能是早晨或傍晚,营造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悠长感;长廊与丛竹,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暗含了佛教中“无我”、“空”等哲学思想,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接着,“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通过时间的转换,描绘了一天之中,诗人来访的场景。亭午,正午时分,这时节的阳光与寺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环境的宁静与时间的悠长。而“院幽僧亦独”,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僧人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一种超脱的自在与内心的丰富,与前文的静谧形成了和谐统一。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山鸟的啼鸣,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隐含了佛教中关于“空”与“有”的辩证思考——即使在看似空无一物的环境中,生命之音依然存在。诗人表达了对这样环境的深深喜爱与向往,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韦应物的《神静师院》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追求与领悟。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关于佛教寺院的静美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内心宁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