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cóng zhí chéng xù xī lín jīng shě shū zhāi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zhòu guǐ yǐ yún jí xiāo lòu zì cǐ zhǎng |
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
wèi jí shī zhèng jiào suǒ yōu biàn yán liáng |
未及施政教 所忧变炎凉 |
gōng mén rì duō xiá shì yuè nóng shāo máng |
公门日多暇 是月农稍忙 |
gāo jū niàn tián lǐ kǔ rè ān kě dāng |
高居念田里 苦热安可当 |
tíng wǔ xī qún wù dú yóu ài fāng táng |
亭午息群物 独游爱方塘 |
mén bì yīn jì jì chéng gāo shù cāng cāng |
门闭阴寂寂 城高树苍苍 |
lǜ yún shàng hán fěn yuán hé shǐ sàn fāng |
绿筠尚含粉 圆荷始散芳 |
yú yān sǎ fán bào kě yǐ duì huá shāng |
于焉洒烦抱 可以对华觞 |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古诗词释义:
韦应物的《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是一首描写诗人对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环境的感受,同时也寓含了对官场生活与农事季节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白天的时光已达到最长,夜晚的时长从此开始变长。这是描述了夏至时节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暗喻时间的流逝。
2.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教化或政治举措,我所忧虑的是外界的环境变化,从炎夏过渡到秋凉。这里体现了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关心,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3.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在官场日常忙碌,而这个月份农民开始忙碌。反映了官场与农事的对比,官场的轻松与农事的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4.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身处高官之位,时常思念农田,那里的人们在酷热下劳作,无法承受这种炎热。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正午时分,万物休息,独自在方塘边散步,享受宁静。这表达了诗人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的愿望。
6.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门户紧闭,四周一片静寂,远处的城市高墙下树木苍翠。这一描绘强调了书斋环境的幽静与自然景色的壮丽。
7.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翠绿的竹子依然带着青涩的粉质感,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同时也是对生机与美的赞颂。
8.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在这里,所有的忧虑和烦恼都得以释放,可以和家人或朋友举杯畅饮,享受生活。这表达了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释放,以及对生活美好时刻的期待。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社会和内心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西林精舍书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事务的些许无奈。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古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深情描绘与深沉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结构与意境
1. **开篇描绘日长夜短的自然现象**:“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诗人通过描述昼长夜短的自然现象,引出接下来对时间的思考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下了沉思与内省的基调。
2. **对公职与乡村生活的对比**:“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诗人既关注政事的缺失,也关注自然的季节更替。通过与农事的比较,表达了对公职工作与乡村生活、自然节奏的不同态度和思考。
3. **高居书斋与对农事的关怀**:“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诗人虽身居高阁,心系田间,对即将到来的酷热之夏充满忧虑,显示出对农民劳作的深切同情。
4. **午间小憩与自然探索**:“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午后的宁静时光,诗人独自行走于一方清池,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清凉,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5. **书斋的静谧与外部世界的对比**:“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通过书斋的静谧与外面世界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喧嚣的超脱。
6. **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通过绿竹和荷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寓意着诗人的内心被自然之美所抚慰。
7. **结束语的升华**:“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在诗的结尾,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表示愿意在这样的自然美景中放飞心绪,与美好的事物相会。
### 总结
韦应物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关怀,以及对繁忙政事的反思与解脱。诗中既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有对自然之美的渴望,最终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满足。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赞歌,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自我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