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áng zhōu duì yǔ huái qū èr xiù cái , biàn chéng qū dà pàn guān shí jí zèng yú xīn shī
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wǔ yuè zhī zhàng rén xī wàng qīng méng méng |
五岳之丈人 西望青瞢瞢 |
yún kāi lù yá jiào bǎi lǐ jiàn shí léng |
云开露崖峤 百里见石棱 |
lóng xī pán zhōng fēng shàng yǒu lián huá sēng |
龙溪盘中峰 上有莲华僧 |
jué dǐng xiǎo lán rě sì shí lán qì níng |
绝顶小兰若 四时岚气凝 |
shēn tóng yún xū wú xīn yǔ xī qīng chéng |
身同云虚无 心与溪清澄 |
sòng jiè lóng měi tīng fù shī rén zé chēng |
诵戒龙每听 赋诗人则称 |
shān fēng chuī jiā shā shí bì xuán gū dēng |
杉风吹袈裟 石壁悬孤灯 |
jiǔ yù xiè wēi lù shì jiāng guī dà chéng |
久欲谢微禄 誓将归大乘 |
yuàn wén kāi shì shuō shù yǐ xīn xiāng yìng |
愿闻开士说 庶以心相应 |
《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岑参创作,描述的是在雨中怀想两位名为麹的秀才,并向麹大判官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法的追求。
1. **五岳之丈人**:“五岳”指的是中国五大名山,常用来形容极高的山峰。“丈人”在这里可能是对麹秀才的尊称,象征着他们的崇高与深远。
2. **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诗人向西眺望,看见一片青蒙蒙的山色,云雾渐散,露出岩石的轮廓。这描绘了一幅雨后云开见日的壮观景象。
3. **百里见石棱**:百里之遥,仍能清晰地看见山石的棱角。强调了山的高峻与景色的深远。
4. **龙溪盘中峰**:龙溪蜿蜒盘绕在山峰之中。此处的“龙溪”可能寓意清澈的溪流,与上文的“百里见石棱”相呼应,共同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5. **上有莲华僧,绝顶小兰若**:山峰之巅有位僧人,居住在一座小巧的寺庙(兰若)之中。这里借以表达了对僧人的尊敬与向往。
6. **四时岚气凝**:山中四季笼罩着浓密的云雾,象征着佛教中常提及的“佛法如云,常覆一切”。这里暗喻佛法的深邃与恒久。
7. **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如同云一样虚无飘渺,如同溪流般清澈透明的心境。这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内心宁静的追求。
8. **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僧人经常诵读戒律,龙似乎也在倾听。同时,诗人也写诗颂扬僧人的行为。这体现了对佛法与自然界的尊重与和谐共处。
9. **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微风吹过杉树,拂动僧人的袈裟。石壁上悬挂着一盏孤灯,光线昏黄而深邃,象征着僧人生活的简朴与专注。
10. **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诗人表达了想要放弃世俗的微薄利益,决心追求佛教中的“大乘”,即度化众生的高远理想。这表明了他对修行与救世的强烈意愿。
11. **愿闻开士说,庶以心相应**:诗人希望与僧人深入交流佛法,期望自己的心灵能够与对方相呼应,共同追求精神上的成长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与精神超脱的深切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及与之相关的僧人生活的敬仰与向往。
《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这首《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不仅是一首对雨的自然景观描绘,更蕴含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意解析
- **开头四句**:“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 开篇通过对壮丽山岳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磅礴的自然之美,同时也隐喻着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向往。青朦胧的西山,云开雾散,露出山崖和峭壁,百里之外都能看见石棱的形状,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也是对坚韧、高远品格的象征。
- **中间部分**:“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 描述了龙溪在山峰间盘绕,而山峰之上有一处莲花般的僧舍,位于绝顶之处,常年有岚气凝聚。此处的“莲华僧”、“兰若”(寺庙的别称)象征着佛教徒的清静与超然,同时也是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 **后半部分**:“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 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身体如同云一样虚无,心灵与溪水一样清澈,僧人诵戒时,连龙也来聆听,赋诗之时,文才被人称颂。杉风吹拂袈裟,石壁上悬挂着孤独的灯火,这些场景充满诗意,凸显了禅宗修行的静谧与庄严。
- **结尾**:“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愿闻开士说,庶以心相应。”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渴望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他渴望放弃世俗的微薄官禄,投身于更高层次的修行(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并希望与高僧交流,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应,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 总结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美景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山川、僧人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归隐和修行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高洁人格的渴望。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成长的追求,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