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 xióng cǎo xuán tái
杨雄草玄台
wén gōng bù kě jiàn kōng shǐ shǔ rén chuán |
文公不可见 空使蜀人传 |
jiǎng xí hé shí sàn gāo tái qǐ fù quán |
讲席何时散 高台岂复全 |
fēng bēi wén zì miè míng mò bù zhī nián |
丰碑文字灭 冥漠不知年 |
《杨雄草玄台》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名为《杨雄草玄台》。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杨雄以及他所建立的草玄台的怀念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辉煌与现实破败的对比与反思。下面逐句解析诗意:
1."作者:岑参" —— 这是标注诗人名字的常规做法,并不直接对应诗文内容,仅表明此诗由岑参所作。
2."标题:杨雄草玄台" —— 标题点明了本诗主题,涉及的人物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杨雄,以及他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草玄台。
3."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 ——"文公"是指杨雄,这里使用了对杨雄的尊称。"不可见"表达了诗人对杨雄的怀念,"空使蜀人传"则点出杨雄的名声虽在蜀地流传,但人已不在,这里蕴含着对杨雄逝世的哀悼之情。
4."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 ——"讲席"原指讲学的地方,此处泛指杨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草玄台。"何时散"表达了对杨雄逝世的感慨,"高台岂复全"则是对草玄台现状的忧虑,可能是指草玄台遭受了破坏,不再是昔日的模样。
5."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丰碑"通常指为纪念某人或某事而建立的纪念碑,"文字灭"意味着记载杨雄事迹的文字已经消失,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衰减。"冥漠不知年"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对杨雄事迹及其对后世影响的追忆变得模糊不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杨雄及其草玄台的怀念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与遗迹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记忆衰减的无奈与感伤。
《杨雄草玄台》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杨雄草玄台》一诗,是一首深沉而感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往文化、历史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首先,诗题“杨雄草玄台”直接点明了诗作的主题,即对古代文人杨雄及其作品的缅怀,杨雄作为汉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其草玄台被认为是他潜心创作之处,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通过“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一句,表达了对已逝文人的怀念,同时对后世流传其名的感慨,暗示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仿佛在说历史长河中,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的事物,最终都难以逃脱时间的侵蚀。这里蕴含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既是对过去伟大文明的追思,也是对现实文化状态的忧虑。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思。丰碑象征着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重要性,然而这些丰碑上的文字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消失,如同历史的痕迹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模糊,难以辨认。这里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怀念,更是对文化传承和记忆消逝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出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反思。岑参通过杨雄草玄台这一特定场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使得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对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产生深深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