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ǐ jiāo hé jùn , jùn zài huǒ shān jiǎo , qí dì kǔ rè wú yǔ xuě , xiàn fēng dài fū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lóng nǚ hé chǔ lái lái shí chéng fēng yǔ |
龙女何处来 来时乘风雨 |
cí táng qīng lín xià wǎn wǎn rú xiāng yǔ |
祠堂青林下 宛宛如相语 |
shǔ rén jìng qí ēn pěng jiǔ réng jī gǔ |
蜀人竞祈恩 捧酒仍击鼓 |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古诗词释义:
《使交河郡》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涉及作者对交河郡的访问和对当地环境、信仰与文化的描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作者:岑参** -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本诗是他出使交河郡时的感想,交河郡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其自然环境独特,与诗中描绘的“苦热无雨雪”相符。
2. **标题:使交河郡** - 说明了此诗主题是作者出使交河郡的经历。
3. **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 - 描述了交河郡地理位置上的自然环境,靠近火山,气候炎热,终年无雨,气候极端干燥。
4. **献封大夫** - “献封大夫”是岑参对交河郡地方官的尊称,表示了对当地行政长官的敬意。封大夫可能指的是封疆大吏,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名。
5. **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 - 这两句诗中的“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女性角色,往往与洪水或雨水有关。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气候和自然现象的想象,暗示着在极端炎热的环境下,人们可能对雨水有特殊的期盼或神话式的解释。
6. **祠堂青林下** - 描述了当地的宗教或祭祀场所,坐落在青翠的树林之中,这种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结合,反映了当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7. **宛宛如相语** - 这里形容祠堂内祭祀活动中的情景,人们似乎与神灵进行着交流,形成了一种神秘的对话场景。
8.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 - “蜀人”可能是指四川人,这里借用四川的习俗来描绘交河郡当地人民在祠堂中通过击鼓和捧酒的形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庇护的行为,体现了当地深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特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交河郡自然环境、祭祀文化、宗教信仰的描绘,展现了唐代边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宗教生活状态。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这首诗《使交河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交河郡的独特地理环境、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的场景,展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和人文风情。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民间信仰的尊重以及对生活习俗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
首先,诗中“其地苦热无雨雪”描述了交河郡极端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气候条件极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生活条件艰苦,引出后文祭祀活动的必要性和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其次,“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运用了神话与传说的元素,为诗篇增添了一层神秘与浪漫的色彩,想象中龙女的神秘出场,与自然界的风雨相连,表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接着,“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描绘了祠堂与青林之间的和谐景象,仿佛神灵与人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民间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则直接展现了祭祀活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这种民间的宗教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乐观与希望的体现。
综上所述,岑参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交河郡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这种对边疆文化的真实描绘和细腻情感的表达,使这首诗成为了研究唐代边疆文化与民俗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