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qián wéi jīng lóng gé dào
赴犍为经龙阁道
pí mǎ wò zhǎng pō xī yáng xià tōng jīn |
疲马卧长坡 夕阳下通津 |
shān fēng chuī kōng lín sà sà rú yǒu rén |
山风吹空林 飒飒如有人 |
cāng mín jì liáng yǔ shí lù wú fēi chén |
苍旻霁凉雨 石路无飞尘 |
qiān niàn jí mù jié wàn lài bēi xiāo chén |
千念集暮节 万籁悲萧晨 |
tí jué zuó yè míng huì cǎo sè yǐ chén |
鶗鴂昨夜鸣 蕙草色已陈 |
kuàng zài yuǎn xíng kè zì rán duō kǔ xīn |
况在远行客 自然多苦辛 |
《赴犍为经龙阁道》古诗词释义:
岑参的这首诗《赴犍为经龙阁道》以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行旅中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面对旅程艰辛与自然美景的复杂心情。以下是对这首诗各段意思的逐段解释:
1.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长途跋涉之后,马儿疲惫地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夕阳即将落下,照亮了前方的渡口。此处以马儿的疲惫象征诗人自身的劳累与旅途的艰辛。
2.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山风轻轻地吹过空旷的树林,发出飒飒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中有人在低语。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3.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天空中的乌云散去,凉爽的雨水停止了,石板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空气清新。这一景象体现了旅途的宁静与清幽,暗示了诗人暂时找到了心灵的平静。
4.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内心涌起了千丝万缕的思绪,特别是面对傍晚的景色,心情更加低落。晨间的万籁俱寂中,似乎每一种声音都带着悲凉,加重了诗人的孤独感和疲惫感。
5.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鶗鴂是一种鸟,鸣声凄厉,象征着夏末秋初的过渡,蕙草的绿色已变得陈旧。这两句用自然界的变化比喻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旅途中时光的无情。
6.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作为长途跋涉的旅人,面对自然界的变换和内心的思绪,诗人的感受自然更加复杂和痛苦。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面对旅途艰辛、自然变换和个人情绪时的复杂情感。岑参在这首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深刻地探索了旅人内心的孤独、疲惫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赴犍为经龙阁道》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赴犍为经龙阁道》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与内心情感波动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壮阔又孤独的行旅图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首的生动描绘**:“疲马卧长坡, 夕阳下通津。”诗人从马的角度出发,生动地勾勒出马匹在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之态,长坡暗示了旅程的艰苦,夕阳则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预示着旅程的终结。这两句通过“疲马”这一形象,直接表达了行旅的艰辛与旅程的漫长。
2. **自然环境的渲染**:“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风吹林梢的“飒飒”声,不仅是自然的音符,也让人联想到风中孤独行人的脚步声,似有似无,给人以幻觉般的存在感。这种写法不仅描绘了环境的空寂,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3. **气氛的转变与心境的变化**:“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雨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新,凉爽的空气与湿润的地面,构成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气氛。这一转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情绪的逐渐平复与内心的净化。
4. **情感的深化**:“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随着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诗人的思绪如千般念头集结,内心充满哀伤和悲凉。这种情感的深化,表现了诗人对旅途的复杂感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孤独与困苦的深刻体会。
5. **象征与比喻**:“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鶗鴂的鸣叫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蕙草色已陈”则暗示了事物的衰败和时光的无情。这些象征与比喻,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体验的理解。
6. **结尾的沉郁与感慨**:“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诗人在结尾处直接点明了自己作为行旅者的身份,表达了对远行之人的共情,以及对旅行者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感慨。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使得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综上所述,《赴犍为经龙阁道》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旅途之艰辛、自然之壮美以及内心之波动的深刻体会。这首诗不仅是一次行旅的记录,也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