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xiàng gōng jīng zhào fǔ zhōng táng shù jiàng gān lù shī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pó pó mín shān lǎo bào qín bìn cāng rán |
皤皤岷山老 抱琴鬓苍然 |
shān xiù fú yù huī wèi dàn sān xiá quán |
衫袖拂玉徽 为弹三峡泉 |
cǐ qū dàn wèi bàn gāo táng rú kōng shān |
此曲弹未半 高堂如空山 |
shí lín hé sōu liú hū zài chuāng hù jiān |
石林何飕飗 忽在窗户间 |
rào zhǐ nòng wū yè qīng sī jī chán yuán |
绕指弄呜咽 青丝激潺湲 |
yǎn yàng yuàn chǔ yún xū xú yùn qiū yān |
演漾怨楚云 虚徐韵秋烟 |
yí jiān yáng tái yǔ shì zá wū shān yuán |
疑兼阳台雨 似杂巫山猿 |
yōu yǐn guǐ shén tīng jìng lìng ěr mù biàn |
幽引鬼神听 净令耳目便 |
chǔ kè cháng yù duàn xiāng fēi lèi bān bān |
楚客肠欲断 湘妃泪斑斑 |
shuí cái qīng tóng zhī gēng yǐ zhū sī xián |
谁裁青桐枝 縆以朱丝弦 |
néng hán gǔ rén qū dì yǔ jīn rén chuán |
能含古人曲 递与今人传 |
zhī yīn nán zài féng xī jūn fāng lǎo nián |
知音难再逢 惜君方老年 |
qū zhōng yuè yǐ luò chóu chàng dōng zhāi mián |
曲终月已落 惆怅东斋眠 |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古诗词释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以下逐段解释其诗意:
首段: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这四句描绘了琴师的场景和琴声的场景。他是一位面容斑白、鬓发苍老的老琴师,抱着琴弹奏着壮丽的音乐。他衣袖轻轻拂过琴弦上的玉徽,弹奏出仿佛从三峡瀑布中流出的音乐。音乐尚未弹奏完时,大堂中就如空山一般静谧。随后,音乐中充满了石林的飕飗声,仿佛突然从窗户间飘荡而来。曲子如同绕指而过,发出呜咽般的音乐,青丝在空中激荡出潺湲的水声,使音乐如同怨恨楚云,轻柔地回荡,像秋烟一样缓缓流淌。音乐中又似乎包含了阳台的雨水,交织着巫山猿的啼声,深深地吸引着鬼神来聆听,让人耳目一新。这音乐让楚地的游子内心断肠,湘妃的泪水斑斑,体现了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第二段: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这四句描述了琴的制作与传承。青桐枝被裁剪为琴的材料,然后用朱红色的丝线作为琴弦。这琴能含蓄地演奏古人的曲子,并将这些音乐传递给现代人。然而,知音难再得遇,诗人惋惜琴师正值晚年,难以再得遇懂得欣赏这样音乐的人。
第三段: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这首诗的末尾总结了情感。当曲子结束时,月亮已经落下,诗人感到十分惆怅,因此回到东斋中睡下,表达了音乐带来的深深触动和对琴师的尊敬与惋惜之情。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这首《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实际上似乎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标题中提到的“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赞美帝王或官员的颂歌主题,通常歌颂其德政、丰功伟绩以及自然的奇迹(如甘露降于佳木)来彰显其圣明与仁慈。然而,从诗的内容看,它实际上涉及的是一种高雅的音乐描述,似乎是在赞美某位音乐家(或是尹相公,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音乐才华。
从内容来看,诗中描绘了音乐家在岷山(蜀山之一)边弹奏古琴,琴音如同山泉从三峡流淌而出。这一描绘充满了诗意和想象,音乐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诗中提到的琴声飘荡,似乎能够引起周围环境的共鸣,从石林的飕飗声到窗户内外的自然响应,再到音乐自身的声音,形成了一个和谐而完整的音乐场景。这种描写不仅仅描绘了音乐之美,也暗示了音乐家技艺之高超,能够跨越物理界限,与天地万物产生共鸣。
诗中也提到了“楚客”和“湘妃”,这些角色源自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度描绘,它们在这里可能象征着音乐能够触及人的深层情感,引发共鸣和感动。最后,诗中提到音乐结束后,月已落,东斋眠,可能是在暗示音乐的魅力令人沉醉,直至天明。
总体而言,这首诗主要通过音乐和自然的融合来赞美音乐家的才华和音乐本身的魅力。虽然标题与内容可能在主旨上有所出入,但都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