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shàng téng ( dé shàng zì )
石上藤(得上字)
fù jiàn chū běi mén chéng fú shì dōng míng |
负剑出北门 乘桴适东溟 |
yī niǎo hǎi shàng fēi yún shì dì nǚ líng |
一鸟海上飞 云是帝女灵 |
yù yán nì shuǐ sǐ jīng wèi kōng wèi míng |
玉颜溺水死 精卫空为名 |
yuàn jī tú yǒu zhì lì wēi jìng bù chéng |
怨积徒有志 力微竟不成 |
xī shān mù shí jǐn jù hè hé shí píng |
西山木石尽 巨壑何时平 |
《石上藤(得上字)》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石上藤》,由岑参所作,标题中的“得上字”可能是指其格律或内容的特色,但没有明确的解释。下面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1.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诗人背负着剑,从北门出发,乘着小船前往东方的大海。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决心远行,有远大的目标或使命。
2.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在海上,飞过一只鸟,传说它是帝女的灵魂。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怀念着或追求着某种超脱世俗的存在或理想。
3.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这首诗提到的“玉颜溺水死”可能是指一些高贵的女性形象,因为溺水而亡,比喻高贵者因不幸遭遇而消失。而“精卫空为名”,借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示尽管精卫鸟努力填海,但最终无法实现,这里可以理解为尽管诗人的远大理想看似不可能实现。
4.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这一段表达了即使诗人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但由于力量微小,最终无法实现。诗人在这里可能在感叹个人力量的有限性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5.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最后两句,诗人借用西山木石的消失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改变,而“巨壑何时平”则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历史长河的思考,暗示着无论是多么深的沟壑,终有一天会填平,时间会改变一切。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力量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感慨。
《石上藤(得上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石上藤(得上字)》是岑参所作,从其内容和用词来看,似乎融入了丰富的象征和哲学意蕴,探索了个体与命运、努力与限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赏析:
1. **开篇的设定**:“负剑出北门, 乘桴适东溟”描绘了诗人出发的壮志和目标的广阔,通过“北门”与“东溟”的对比,暗示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界限。
2. **神话人物的引用**:“一鸟海上飞, 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 精卫空为名”,这里借用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精卫鸟因母亲溺水而誓填东海,寓意着为改变命运或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诗人用精卫的故事表达了对个人力量与命运抗争的思考。
3.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怨积徒有志, 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 巨壑何时平”,诗人通过“怨积徒有志”表达了个人在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同时,“西山木石尽, 巨壑何时平”预示着即使是再大的努力,在命运面前也可能显得微不足道,表达了对个人努力与命运之间的深刻对比和无奈。
4. **结论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不可抗力和宿命时的挣扎与反思。通过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观的象征,诗人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自然力量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追求与失败的描绘,更是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让人深思个体在宇宙和命运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岑参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理想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既有对个体奋斗的赞美,也有对命运限制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