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shān xuě gē , sòng xiāo zhì guī jīng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luó fū xī shí qín shì nǚ qiān zài wú rén kōng chù suǒ |
罗敷昔时秦氏女 千载无人空处所 |
xī shí liú shuǐ zhì jīn liú wàn shì jiē zhú dōng liú qù |
昔时流水至今流 万事皆逐东流去 |
cǐ shuǐ dōng liú wú jìn qī shuǐ shēng hái shì jiù lái shí |
此水东流无尽期 水声还似旧来时 |
àn huā réng zì xiū hóng liǎn dī liǔ yóu néng xué cuì méi |
岸花仍自羞红脸 堤柳犹能学翠眉 |
chūn qù qiū lái bù xiāng dài shuǐ zhōng yuè sè zhǎng bù gǎi |
春去秋来不相待 水中月色长不改 |
luó fū yǎng cán kōng ěr wén shǐ jūn wǔ mǎ jīn hé zài |
罗敷养蚕空耳闻 使君五马今何在 |
jiǔ yuè shuāng tiān shuǐ zhèng hán gù rén xī qù dù zhēng ān |
九月霜天水正寒 故人西去度征鞍 |
shuǐ dǐ lǐ yú xìng wú shù yuàn jūn bié hòu chuí chǐ sù |
水底鲤鱼幸无数 愿君别后垂尺素 |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古诗词释义:
这首《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以天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寓含了对友人归京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逐段解释:
**作者:岑参**
**标题: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罗敷昔时秦氏女:** 罗敷,古代著名的美女。这里借用“罗敷”指代已经远去的人物或已逝的美好时光,将她比喻为昔日的秦氏女,暗示美好事物终将逝去。
**千载无人空处所:** 千年过去了,这个地方已经无人居住,只剩下一片空寂。这里使用夸张的手法,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昔时流水至今流:** 时光如流水,从过去到现在,不曾停止。通过“昔时流水”与“至今流”对比,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永恒不变。
**万事皆逐东流去:** 万事万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犹如水流东去,不可逆转。这里表达了对世间变化无常的感慨。
**此水东流无尽期,水声还似旧来时:** 水流东去,无穷无尽,水声仿佛还是从前那样。通过水的声音,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表现时间的永恒。
**岸花仍自羞红脸,堤柳犹能学翠眉:** 岸边的花儿依然羞涩地绽放着红颜,堤边的柳树依然柔顺地垂下翠绿的枝条。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强调它们的生机与变化。
**春去秋来不相待:**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季节更迭,不再相互等待。这里感叹季节的交替和时光的飞逝。
**水中月色长不改:** 水中的月色永远保持不变,象征着某些美好事物的永恒。这是对不变美的向往和追求。
**罗敷养蚕空耳闻:** 这句似乎有些语焉不详,可能指的是罗敷虽然曾经有过养蚕的经历,现在却只剩下回忆。或者暗示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只剩下空谈。
**使君五马今何在:** “使君”是古代对地方长官的称呼,“五马”在此处可能象征着权力或身份的标志。这句话表达了对曾经地位显赫人物如今去向的疑问。
**九月霜天水正寒:** 九月的霜天里,河水已经变得寒冷。这里描述了季节的变换和环境的恶劣,也可能是对归途困难的暗示。
**故人西去度征鞍:** “故人”指的是即将离去的萧治,他将要渡过征鞍(可能指的是某种交通工具或障碍物),开始他的归程。
**水底鲤鱼幸无数:** 在水底游动的鲤鱼幸运地多了起来。这里或许是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祝愿,希望他如同水中自由的鲤鱼一样,能顺利而自由地返回京城。
**愿君别后垂尺素:** 希望你在分别后能通过书信(“尺素”古代指书信)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期盼。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界的变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一首具有深厚意境的诗作。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人物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美、人生变迁、友情与离别的深刻感悟。
### 自然景观与时间流逝的对比
诗的开头“罗敷昔时秦氏女,千载无人空处所”即以历史人物罗敷,隐喻过去,表达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常性和事物的变迁。这种对比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色的永恒与变化,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反思。
###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此水东流无尽期,水声还似旧来时,岸花仍自羞红脸,堤柳犹能学翠眉”这一段通过水声、花朵和柳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羞红脸”和“学翠眉”等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景色充满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这种手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也引发对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的共鸣。
### 个人情感与离别之痛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表现了时间无情,万物更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中月色长不改”,暗示着诗人内心对不变之美的向往和对离别之痛的深刻体悟。这种对比中蕴含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不变与变化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
### 友情与期待
最后“罗敷养蚕空耳闻,使君五马今何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朋友离别的不舍。结尾“九月霜天水正寒,故人西去度征鞍”描绘了萧治归京的场景,与前文的自然景象呼应,增添了季节变换的冷寂感和离别的伤感。而“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则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归途平安、未来的期待与思念,通过鲤鱼和书信(尺素)的意象,表达了深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 总结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一首富含哲理、情感丰富、语言精美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历史人物的想象、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友情、离别、时间流逝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富有审美价值,也具有深厚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示,是岑参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