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n zhēng gē , sòng wài shēng xiāo zhèng guī jīng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jūn bù wén hú jiā shēng zuì bēi zǐ rán lǜ yǎn hú rén chuī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
chuī zhī yī qū yóu wèi liǎo chóu shā lóu lán zhēng shù ér |
吹之一曲犹未了 愁杀楼兰征戍儿 |
liáng qiū bā yuè xiāo guān dào běi fēng chuī duàn tiān shān cǎo |
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
kūn lún shān nán yuè yù xié hú rén xiàng yuè chuī hú jiā |
昆仑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 |
hú jiā yuàn xī jiāng sòng jūn qín shān yáo wàng lǒng shān yún |
胡笳怨兮将送君 秦山遥望陇山云 |
biān chéng yè yè duō chóu mèng xiàng yuè hú jiā shuí xǐ wén |
边城夜夜多愁梦 向月胡笳谁喜闻 |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古诗词释义:
这首《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述胡笳的哀怨旋律,表达对即将归京的外甥萧正的深情告别。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1.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一开始,诗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对方是否听说过胡笳声音是最令人悲伤的,接着描述了演奏胡笳的胡人,有着紫色的胡须和绿色的眼睛,这些描写暗示了演奏者的异域特色。
2.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描述胡人吹奏了一曲胡笳之后,歌声仍未结束,使得在楼兰(古代西域国家)的征戍士兵感到极其忧愁。
3.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诗人在秋季的某一天,想象着萧关道(古代地名,指甘肃六盘山地区)上的景象,描述了北风吹过天山时,吹断了山上的草木,营造出一片荒凉凄清的氛围。
4.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诗人又转向对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的描述,月色即将西斜时,胡人对着月亮吹起胡笳,暗示夜晚的到来和悲伤的延续。
5.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描述胡笳的悲怨之音,将伴随着外甥萧正的离开,诗人站在秦山(位于陕西、甘肃交界处)遥望陇山(位于陕西陇县与甘肃庄浪交界处)的云雾,表达出对即将离去之人的深深不舍与离别之感。
6.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最后,诗人想象边城的夜晚,愁梦连连,而胡笳的悲鸣,似乎只有悲伤的灵魂在倾听,表达了对萧正归京后的孤独和忧郁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和情感抒发,不仅传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的亲人的深情,还巧妙地融合了边塞风情和音乐元素,创造出一种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古诗词赏析:
岑参的这首《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通过对胡笳声的描绘,渲染了一种浓郁的边塞气氛,将离愁别绪与边疆的壮丽景色、特有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 开篇与主题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开篇即以胡笳作为背景,唤起听者对边塞生活的联想。胡笳是一种在边疆地区广为流传的乐器,其音调悲凉,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通过描述胡人的外貌特征,也暗示了边疆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后续的场景设定提供了文化信息。
### 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通过描绘胡人演奏胡笳的场景,将听众带入了边塞士兵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愁杀”一词不仅描绘了音乐的哀愁,也隐含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这一段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凉秋、北风、断草、斜月等,营造出边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得诗歌的背景更加鲜明。同时,这样的描述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
### 结尾的寓意与情感升华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在这部分,诗人将情感引向了离别,表达了对友人归京的不舍。通过秦山与陇山云的遥望,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广阔感,也蕴含了对友人未来旅程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隐含了对边疆生活的留恋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总结
整首诗通过胡笳声的悲凉、边疆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离别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岑参对于边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通过将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物情感巧妙融合,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蕴含着对边疆人民生活状态的同情和对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