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shǐ sī mǎ fù cuī xiàng gōng mù ( yī zuò wú míng shì shī , yī zuò lǐ bái shī )
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作无名氏诗,一作李白诗)
míng shí bù ài bì làng jì dōng nán yóu |
明时不爱璧 浪迹东南游 |
hé bì shì rén shí zhī jūn qīng wǔ hóu |
何必世人识 知君轻五侯 |
cǎi lán dù hàn shuǐ wèn juàn guò jīng zhōu |
采兰度汉水 问绢过荆州 |
yì guó yǒu guī xīng qù xiāng wú kè chóu |
异国有归兴 去乡无客愁 |
tiān hán chǔ sāi yǔ yuè jìng xiāng yáng qiū |
天寒楚塞雨 月净襄阳秋 |
zuò jiàn wú dào yuǎn lìng rén kàn bái tóu |
坐见吾道远 令人看白头 |
《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作无名氏诗,一作李白诗)》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不论是岑参的创作,还是被误认为是无名氏或是李白的作品,其内容展现出的是一种对自由、追求和个人选择的深沉思考。下面是对每一句话的逐段解释:
1. **明时不爱璧, 浪迹东南游**:在大明盛世的背景下,主人公(指史司马)并不追求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璧玉,而是选择了放浪形骸,游历东南各地,展现出他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
2. **何必世人识, 知君轻五侯**:不需要世俗的眼光来认同或评价,他懂得自己追求的不仅是功名利禄,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与自我实现,与那些追求权高位重的五侯相比,他更为轻视世俗的追求。
3. **采兰度汉水, 问绢过荆州**:他以采兰花的清雅和飘逸,象征了其自由洒脱的行迹,穿越了汉水,访问了荆州,这种旅途的描写充满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4. **异国有归兴, 去乡无客愁**:在他心中,即便是他乡也是他的归宿,没有远离故乡后的客居愁绪,这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的释然。
5. **天寒楚塞雨, 月净襄阳秋**: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楚塞的寒雨,襄阳的秋月,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旅途的氛围,也寓意了主人公内心的波澜与平静交替。
6. **坐见吾道远, 令人看白头**:面对漫漫人生路,他看到的是长途跋涉的艰辛与遥远。这个过程中,岁月的流逝在他头上留下了白发,但这也见证了他追求内心世界的坚定与执着。
整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游历四方的旅程,表达了对自由、追求和个人选择的向往和思考,同时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和个人成长的感慨。
《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作无名氏诗,一作李白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反映了诗人岑参对于友人史司马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远行的深情祝愿。岑参的诗歌以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感伤著称,但此诗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友人个性和追求的赞扬,以及对友人即将启程前往的新环境的描绘。
1. **主题与情感**:诗的主题在于赞美史司马的个性和对生活的追求。"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表明他不为名利所困,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慕荣华、轻视权贵的态度的敬佩。全诗流露出对友人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其离别时的惜别之情。
2. **意象与场景**:诗中描绘了一系列的场景,如“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等,展现了友人旅程的广阔与多样,从江南水乡到荆襄大地,不仅反映了地理空间的变换,也隐含着对友人内心世界探索的象征。而“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则是对即将到达之地的环境描绘,既预示了旅途的艰辛,也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凄美之感。
3. **修辞手法**:诗人使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如,“明时不爱璧”与“采兰度汉水”形成对比,突显了史司马追求心灵自由、不为物质所束缚的高尚人格。同时,诗人通过描绘特定的自然景象,如雨、秋月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4. **结语**:诗的末尾“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怀。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个性、旅程和即将面对的生活环境的描绘,既展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也蕴含了对于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岑参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还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场景描绘,传达了对友人个性与追求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旅程的美好祝愿,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