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zhèng xiù cái gòng jǔ
送郑秀才贡举
shuí néng chóu cǐ bié dào yuè huì xiāng féng |
谁能愁此别 到越会相逢 |
zhǎng yì yún mén sì mén qián qiān wàn fēng |
长忆云门寺 门前千万峰 |
shí chuáng mái jī xuě shān lù dào kū sōng |
石床埋积雪 山路倒枯松 |
mò xué bái jū shì wú rén zhī qù zōng |
莫学白居士 无人知去踪 |
《送郑秀才贡举》古诗词释义:
皇甫曾的《送郑秀才贡举》这首诗是对他朋友郑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前送别的作品,表达出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各段落的逐段解释:
1. **谁能愁此别,到越会相逢。** 开篇以反问句形式,表达对朋友间分别时自然产生的情绪,接着用“到越会相逢”来缓和情绪,暗示即使现在分别,将来总会有重逢的机会,流露出乐观的态度。
2. **长忆云门寺,门前千万峰。** “长忆”表示对云门寺长久的回忆,“千万峰”形容云门寺所在之地山峦连绵,暗示朋友未来的道路可能充满曲折,也预示着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云门寺将作为心灵的慰藉和追求的象征。
3. **石床埋积雪,山路倒枯松。** 这两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描绘路途的艰难与险峻,石床和积雪代表道路的险恶,山路倒下的枯松则象征旅途中的障碍和困难。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追求之路的担忧,同时也蕴含了鼓励之意,暗示困难最终会过去。
4. **莫学白居士,无人知去踪。** 这句话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别称白居易)为对象,劝告朋友不要孤身前行,不要像白居易一样,虽然才华横溢,但因隐居或流离失所而无人知晓其行踪。这既是提醒朋友在追求科举成功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声名和前路的光明,也是对友谊和未来成功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感、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对追求梦想途中困难的关切,同时也鼓励朋友在面对挑战时不要孤军奋战,而应寻找同伴,共同前行。
《送郑秀才贡举》古诗词赏析:
《送郑秀才贡举》是唐代诗人皇甫曾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远方的深切思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首句分析
首句“谁能愁此别,到越会相逢”,诗人以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离别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这里的“谁能愁此别”,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暗示即使离别令人伤感,但对未来重逢的希望可以冲淡这种伤感,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 中间描绘
接下来,诗人展开对云门寺及其周边景色的生动描绘。“长忆云门寺,门前千万峰,石床埋积雪,山路倒枯松”,这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诗人的回忆氛围,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神秘。千万峰、积雪、倒枯松,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一幅静态的山水画卷,也暗示了诗人与郑秀才曾经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结尾感慨
最后一句“莫学白居士,无人知去踪”,诗人借用了白居易的典故,通过“莫学”这一反问语气,表达了对郑秀才的期望和对友谊的珍惜。这里既是对郑秀才的告诫,也是对自己对朋友的期待——希望郑秀才在前行的道路上能找到真正的归宿,不受外界的遗忘,保持自己的独特与价值。
### 总体风格
整首诗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情之深的珍惜。同时,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
### 总结
《送郑秀才贡举》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表达对友情的深沉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作。通过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离别与重逢、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