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shān lǐng shàng zuò
玉山岭上作
shàng rén yuǎn zì xī tiān zhì tóu tuó xíng biàn nán cháo sì |
上人远自西天至 头陀行遍南朝寺 |
kǒu fān bèi yè gǔ zì jīng shǒu chí jīn cè shēng líng líng |
口翻贝叶古字经 手持金策声泠泠 |
hù fǎ hù shēn wéi zhèn xī shí lài yún xī shēn jì jì |
护法护身惟振锡 石濑云溪深寂寂 |
zhà lái sōng jìng fēng lù hán yáo yìng shuāng tiān yuè chéng pò |
乍来松径风露寒 遥映霜天月成魄 |
hòu yè kōng shān chán sòng shí liáo liáo guà zài kū shù zhī |
后夜空山禅诵时 寥寥挂在枯树枝 |
zhēn fǎ cháng chuán xīn bú zhù dōng xī nán běi suí yuán lù |
真法尝传心不住 东西南北随缘路 |
fú chuān cǐ qù hé shí huí yīng zhēn mò biàn yóu tiān tāi |
佛川此去何时回 应真莫便游天台 |
《玉山岭上作》古诗词释义:
《玉山岭上作》是唐代诗人皇甫曾的一首诗,描绘了僧人修行的意境,语言富有诗意,反映了佛教修行的理念和自然环境的静谧。以下是逐段解释:
首句“上人远自西天至”: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个来自遥远西方的僧人,使用“上人”这一尊称,显示了对僧人的敬仰和尊重。西天在此处泛指佛教教义的发源地,暗含了僧人不远万里寻求佛法的求知精神。
第二句“头陀行遍南朝寺”:头陀是佛教修行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处描述僧人历经了南方寺庙的修行之旅,行遍了众多的寺院,暗示了其修行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第三句“口翻贝叶古字经”:贝叶是古代佛教文献的载体,这里描绘僧人诵读古代佛教经典的场景。贝叶上的文字是中国佛教最早的文献形式之一,强调了佛法的古老和传承。
第四句“手持金策声泠泠”:“金策”通常指僧人诵经时使用的金制法器,泠泠之声象征着诵经时的宁静与虔诚。
第五句“护法护身惟振锡”:振锡指的是僧人用锡杖(法器之一)来护法护身,体现其修行的坚定与纯净。
第六句“石濑云溪深寂寂”:石濑是溪水在岩石间流过的景观,云溪则是被云雾覆盖的溪流。这里通过“深寂寂”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第七句“乍来松径风露寒”:乍来表示僧人刚刚来到这个松林小径,风露寒则描绘了初秋时节清晨的凉爽,暗示了僧人修行环境的清幽与清凉。
第八句“遥映霜天月成魄”:霜天指的是秋日的寒冷早晨,月成魄则是说月亮映照在霜地上,形成一种朦胧的美。这一句通过月光与霜景的映照,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神秘。
第九句“后夜空山禅诵时”:后夜是指夜晚过后,空山是指无人声的山林,此时进行禅诵,更显修行的专注与深入。
第十句“寥寥挂在枯树枝”:寥寥挂在枯树枝上,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修行者的寂寞与坚持。
第十一句“真法尝传心不住”:这里的“真法”指的是佛教的真谛与法门,心不住则是指修行者的心不被世俗所束缚,始终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第十二句“东西南北随缘路”:这一句表达了佛教中随缘而行,不拘泥于固定路线的修行理念,强调了佛教修行的广泛性和随性。
第十三句“佛川此去何时回”:佛川在此处可能是象征着通往修行道路或解脱之地,此去何时回则表达了僧人对未知旅途的探索与决心,同时也暗示了修行之旅的漫长和不确定性。
最后一句“应真莫便游天台”:应真指的是佛教中的神祗或圣人,此句表达了对这些神灵的敬仰,同时劝诫这些修行者不要轻易离开修行之地,强调了坚守信仰和持续修行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僧人在自然与佛法的交融中进行修行的场景,传达了佛教追求内心平静、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信仰的道路的主题。
《玉山岭上作》古诗词赏析:
这首《玉山岭上作》由唐代诗人皇甫曾所作,展现了对僧侣修行生涯的崇敬和深刻理解。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僧侣的修行生活,以及他们追求精神解脱的坚定信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背景**:诗题“玉山岭上作”点明了场景,玉山岭作为背景,寓意深远,象征着修行的高洁与坚韧。通过僧侣的形象,表达了对精神追求和信仰的颂扬。
2. **人物形象**:
- **上人(僧侣)**:“远自西天至,头陀行遍南朝寺”,诗中将僧侣描绘为从遥远的西方来到这里,历经南朝各寺的修行者,体现出其修行的虔诚和不畏艰难的意志。
-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通过描述僧侣诵经和持法杖(金策)的情景,展现了修行的庄严与内心的宁静。
- **护法护身惟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形象地描绘了僧侣以锡杖保护自身,穿越深山溪流的情景,突出了修行环境的清幽与僧侣修行的专注。
3. **环境描写**:
- **松径风露寒,遥映霜天月成魄**: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清冷而庄严的氛围,衬托出僧侣修行的孤独与坚定。
-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描绘了夜晚僧侣在空山中诵经的情景,借助枯树枝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修行的寂寥与深远。
4. **深层意义**:
- **真法尝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表明修行的法理在于内心,不拘泥于形式或特定的地点,强调了随缘而行,自由自在的修行精神。
-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表达了对僧侣修行之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修行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待,鼓励僧侣继续前行,追寻精神的更高境界。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僧侣修行生活的艰苦与庄严,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诗中充满了对僧侣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修行之路的深刻理解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