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wáng xiāng gōng tí zhōng shū cóng zhú jì shàng yuán xiàng gōng
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
qiū xīng yīn wēi dié guī xīn guò yuǎn shān |
秋兴因危堞 归心过远山 |
fēng shuāng zhēng yàn zǎo jiāng hǎi lǚ rén hái |
风霜征雁早 江海旅人还 |
yì shù hán réng mì yú zhōu wǎn gèng xián |
驿树寒仍密 渔舟晚更闲 |
zhòng xuān hé suǒ fù zhǐ yù zhì chái guān |
仲宣何所赋 只欲滞柴关 |
《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郎士元和王相公共同创作的,题为《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郎士元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秋日的竹林景象,并通过这个景象表达了对上元相公的思念和关怀。以下是逐段解释:
1. **秋兴因危堞,归心过远山**:首句描绘了一幅秋日里登高望远的景象。"秋兴"指秋天的感慨或情绪,"危堞"指的是高高的城墙或山头,给人一种雄伟、险峻的感觉。整句描绘的是诗人站在高处,面对秋风,心中满是归乡的渴望,目光越过远处的山峦。
2. **风霜征雁早,江海旅人还**:接着,诗人用"征雁"和"旅人"象征在外漂泊的人们。"风霜"代表了环境的艰难,"早"暗示时间的紧迫。整句表达了对于那些像候鸟一样迁徙,为了生活或追求目标而离乡背井的人的同情和感慨。
3. **驿树寒仍密,渔舟晚更闲**:这句描绘了驿站旁的树和傍晚时分停泊的渔舟。"驿树"可能是驿站旁种植的树木,"寒"形容季节或环境的寒冷,"密"则描绘了树木的茂盛。"渔舟晚更闲"则暗示了渔民在傍晚时的宁静生活。整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4. **仲宣何所赋,只欲滞柴关**:"仲宣"指的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王粲,因他的一首《七哀诗》中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而著名。此句将王粲的诗意引申,表达了对友人上元相公的思念,意为"你(上元相公)的诗歌在哪里?我只希望像王粲那样,能够滞留在你身边,共同吟诗赋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竹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友人上元相公的深深情谊。
《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古诗词赏析:
郎士元的这首诗《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富有深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的描写与情感铺垫**:“秋兴因危堞,归心过远山”,诗人以“危堞”(指城墙)起笔,巧妙地将视角置于高处,引出对远方的思念。这里的“秋兴”和“归心”两词,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季自然景色的感慨,也暗含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危堞与远山的对照,不仅营造了一种深远的空间感,也表达了诗人孤独而思念的情绪。
2. **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风霜征雁早,江海旅人还”,通过“征雁”和“旅人”这两个意象,描绘出秋季风霜中的景象,暗喻了诗人和友人的旅途与漂泊。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象征了人生的离合与变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秋的图景,充满了寂寥和思乡之情。
3. **竹林与渔舟的宁静与自由**:“驿树寒仍密,渔舟晚更闲”,诗人在这里通过“驿树”的描绘,展现了竹林的生机与密实,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也充满了生命力。与之相对应的,“渔舟晚更闲”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渔舟晚归图,与前文的“征雁”和“旅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欣赏,也隐含了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4. **结句的情感深化与深意**:“仲宣何所赋,只欲滞柴关”,诗人引用王粲的典故,即王粲《登楼赋》,表达了自己如同王粲那样,思绪万千,却无法摆脱羁绊,只能滞留在“柴关”前,无法前进一步。这里的“柴关”既象征了现实的束缚,也寓意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整首诗在结尾处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友情的深切思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惜,也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的每一处描绘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