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 qín wàng shān
登秦望山
zì wèi luò yáng kè fū zǐ wú zhī yīn |
自为洛阳客 夫子吾知音 |
ài yì néng xià shì shí rén wú cǐ xīn |
爱义能下士 时人无此心 |
nài hé lí jū yè cháo niǎo fēi kōng lín |
奈何离居夜 巢鸟飞空林 |
chóu zuò zhì yuè shàng fù wén nán lín zhēn |
愁坐至月上 复闻南邻砧 |
《登秦望山》古诗词释义:
《登秦望山》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秦望山的登高感怀,表达了一种怀人的情绪和对现实的感慨。下面逐段解释诗词的大意:
首句“自为洛阳客”,作者自称为洛阳的过客,暗含了离乡背井、漂泊在外的境遇。
“夫子吾知音”中的“夫子”指孔子,这里的用法是比喻,指知音之人。作者认为,在他这个洛阳的过客中,只有能够理解他、欣赏他的才华和品格的“夫子”能成为他的知音。
“爱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这两句是对比句,强调了“夫子”不仅在道德上能够做到尊重和理解小人物(“下士”),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宽容和理解却极为少见。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缺乏仁义的批评。
“奈何离居夜,巢鸟飞空林”,“离居夜”暗示了与知音的分离,夜晚的寂静与孤独。巢鸟在空林中飞翔,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独自一人、寂寞难耐的内心感受的象征。
“愁坐至月上”,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在月未升起之前就已开始愁坐,到了月亮升起,愁绪并未消散,可见愁绪之深。月上,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复闻南邻砧”,“复闻”表明这声音并非初次听到,而是反复听见,如同诗人内心的愁绪,无法排遣。这里的“南邻砧”可能象征着家的呼唤,是对自己孤独处境的哀愁,同时也可能暗含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知音难求、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对远方亲朋的思念之情。
《登秦望山》古诗词赏析:
薛据的《登秦望山》一诗,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和对知音的感慨的诗作。全诗通过描述登高望远的情景,以及夜晚的静谧和邻家砧声,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深沉的氛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句“自为洛阳客”**:诗人开篇即透露出自己身处洛阳、作为客居异乡之人的身份,为全诗奠定了思乡与离别的情感基调。
2. **“夫子吾知音”**:这里的“夫子”指的是古代对知识、学问的尊称,也暗指诗人理想的知音。表明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与敬重,这也是他在孤独异乡寻求精神慰藉的一种表达。
3. **“爱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夫子”的赞赏,不仅是因为“夫子”对于仁义的坚守和对士人的尊重,也因为这种品质在当时社会中实属罕见,反映了诗人对真正知音的珍视和对社会风气的感慨。
4. **“奈何离居夜”**: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与“夫子”(理想的知音)分离而感到的寂寞与无奈,夜晚的静谧更增加了孤独感。
5. **“巢鸟飞空林,愁坐至月上”**: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直到月升之时的情景。巢鸟的飞翔和林间的寂静,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愁绪,月升则意味着夜的更深,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6. **“复闻南邻砧”**:诗的最后两句,听到邻居家的捣衣声(古代妇女缝制衣物前,将衣物浸湿后用杵捣软以便缝制,通常在晚上进行)。捣衣声是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但在寂静的夜晚,却显得格外刺耳,象征着离别的哀愁和对远方家人的思念。
综上所述,薛据的《登秦望山》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一位异乡客对于知音的渴望、对离别愁绪的深刻感受,以及在自然景色中的孤独与反思。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