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ì chéng zǎo qiū
桂城早秋
chéng xī zhào guī zhōu yuán yuán èr zhuǎn yōu |
乘夕棹归舟 缘源二转幽 |
yuè míng kàn lǐng shù fēng jìng tīng xī liú |
月明看岭树 风静听溪流 |
lán qì chuán jiān rù shuāng huá yī shàng fú |
岚气船间入 霜华衣上浮 |
yuán shēng suī cǐ yè bú shì bié jiā chóu |
猿声虽此夜 不是别家愁 |
《桂城早秋》古诗词释义:
《桂城早秋》是唐代诗人戎昱的一首描绘了在桂城(今广西桂林)早秋时节乘舟游览、领略自然美景的诗歌。全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听、所感,勾勒出一幅秋意渐浓、自然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内心的平静与愉悦。以下是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1.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 **乘夕棹归舟**: 晚上划船归来。描述了作者乘船在傍晚时分返回的情形。
- **缘源二转幽**: 沿着河流走了两圈,感受河流的幽静与深远。描绘了作者沿途探寻、探索的旅程。
-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在明亮的月光下欣赏山岭上的树木,当微风不再时,静静地倾听溪流的声音。这两句展示了夜晚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作者的细心观察和感受。
2.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 **岚气船间入**: 山间云雾弥漫,穿过船舱,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受。岚气指的是山间的雾气。
- **霜华衣上浮**: 衣服上仿佛浮现出霜花的痕迹,虽然实际未提及霜的存在,但这句话暗示了秋季的寒冷,以及自然环境对衣物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漫步时的舒适感受。
3.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 **猿声虽此夜**: 夜晚,听到猿猴的叫声。在古代诗歌中,猿猴的叫声常被用来象征哀愁或孤独。
- **不是别家愁**: 但这种哀愁或孤独之感,并非因为作者自己身处他乡或孤独,而是与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循环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早秋时节乘舟游览的所见所感,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情感与感悟,以及对生命、季节更替的哲学思考。
《桂城早秋》古诗词赏析:
《桂城早秋》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戎昱所作,通过对早秋时节桂城的自然景色和感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学意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首句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乘舟归家的情景,以“棹”字(舟桨)展现动作的动态美,而“缘源二转幽”则通过“转幽”二字描绘了舟行水面,跟随小河蜿蜒前行,进入幽静之境的美妙画面,展现出早秋傍晚的宁静与深邃。
2.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第二句中“月明”与“岭树”相映成趣,月光下山岭上的树木轮廓清晰,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而“风静听溪流”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将自然界的微风吹拂与溪水的流淌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秋日山水图。
3.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第三句中“岚气”指的是山间雾气,用“船间入”描绘了雾气轻盈地围绕在船边,既增加了景物的动态感,也暗示了环境的湿润与凉爽。第四句的“霜华衣上浮”则以“霜华”(霜花)与“衣上浮”形象地表现了寒霜在衣物上轻轻覆盖的情景,既描绘了季节的特征,也渲染了早秋清晨的清冷与静谧。
4.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最后一句将猿猴的叫声融入其中,虽是夜晚的叫声,但诗人并未将其视为离别或愁绪的象征,而是与前文的宁静、清新氛围相协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沉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早秋桂城的自然之美,以及诗人对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深刻感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超然物外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