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xíng huáng tài hòu wǎn gē cí sān shǒu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shuí shōu chūn sè jiāng guī qù màn lǜ yāo hóng bàn bù cún |
谁收春色将归去 慢绿妖红半不存 |
yú jiá zhǐ néng suí liǔ xù děng xián liáo luàn zǒu kōng yuán |
榆荚只能随柳絮 等闲撩乱走空园 |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古诗词释义:
韩愈的这首《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是一组纪念大行皇太后去世的诗歌,包含了三个段落,这首诗通过春色与凋零的景物,暗喻了皇太后的逝世及逝者对生者的深刻影响。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 第一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这句话描述了春天即将消逝的情景。这里的“春色”代表了生命、生机与繁荣,而“慢绿妖红”则描绘了春天的色彩与景象,暗示了生命的绚烂与美好。诗人用“将归去”表达出一种即将失去的紧迫感,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消逝如同皇太后的逝世,留下的只有半数的绿色与红色,暗示着生命的凋零与不完整。
### 第二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在第一句描绘春色即将逝去之后,第二句则进一步具体描绘了春天结束时自然界的景象。这里“榆荚”(榆树的果实,即榆钱)和“柳絮”(柳树的种子)在春天结束时随风飘散,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物质的消散。而“等闲撩乱走空园”则表示这些自然界的细微事物在没有了皇太后的关注与保护下,显得无序与孤单,如同人类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或守护者后的空虚与混乱。
### 总体解释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与自然界的凋零,暗喻了皇太后的逝世及其对生者世界的影响。春色的“半不存”与自然界的“等闲撩乱”共同表达了对皇太后的深切哀思,以及对生命的逝去与自然轮回的深刻反思。诗歌不仅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还蕴含了对宇宙与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古诗词赏析:
韩愈的《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的第三首,通过对自然界春天景象的描绘,借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追忆。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同时通过榆荚与柳絮的随风飘散,暗喻逝者如春色般远去,无法再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意象选择**:诗中选取了“春色”、“绿树”、“红花”、“榆荚”、“柳絮”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春天的典型象征,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繁华。然而,作者通过“半不存”、“只能随”、“等闲撩乱”等词语,描绘出春天逐渐消逝的景象,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
2. **情感表达**:通过春天的景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沉哀思。春天的消逝象征着生命的结束,而“等闲撩乱走空园”的柳絮与榆荚,不仅是对逝者的比喻,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可挽回的感慨。
3. **艺术手法**: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生机盎然的春天与即将逝去的景象相对比,强化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谁收春色将归去”,赋予了季节以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4. **主题意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总的来说,韩愈的这首诗在描绘春色即将消逝的景象中,寄托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思,同时通过自然界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