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xián yóu èr shǒu

闲游二首

作者:韩愈 
sān bǎi liù xún zhǎng rǎo rǎo     bù chōng fēng yǔ jí chén āi
三百六旬长扰扰   不冲风雨即尘埃
jiǔ cán cháo shì wú bì bǔ     kōng kuì gāo sēng shù wǎng lái
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xué dào qióng nián hé suǒ de     yín shī jìng rì wèi néng huí
学道穷年何所得   吟诗竟日未能回
tiān hán gǔ sì yóu rén shǎo     hóng yè chuāng qián yǒu jǐ duī
天寒古寺游人少   红叶窗前有几堆

《闲游二首》古诗词释义:

《闲游二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下面,我将逐段解释每首诗的含义:

### 第一首

**三百六旬长扰扰, 不冲风雨即尘埃,**
-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生活的纷扰。"三百六旬"指的是三百六十天,即一年的时间。"长扰扰"形容生活的繁忙和烦扰,"不冲风雨即尘埃"则是说,无论是遭遇风雨的艰难,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让人感到不安和疲惫。

**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朝士"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这里韩愈表达了对自身无力为国家贡献、没有做出补益感到惭愧。"高僧"代表的是道德高尚、修行高深的僧人,"数往来"说明这些高僧常来与他交流,让韩愈既感到敬仰,又觉得自己未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因而心生愧疚。

**学道穷年何所得, 吟诗竟日未能回,**
-"学道"在这里指的是追求道德和学问的修行。"穷年"表示多年以来,韩愈一直努力追求,但"何所得"表明他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结果,可能是在道德、学问还是个人修为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吟诗竟日未能回"则表达出诗人终日沉浸于诗文创作,却未见显著成果,可能也反映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困惑。

**天寒古寺游人少, 红叶窗前有几堆,**
-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寒冷季节的某个清晨,独自一人游走在古寺中的景象。"游人少"说明寺庙中只有诗人一人,显得格外宁静。"红叶窗前有几堆"则是一幅静美的秋景图,红叶堆在窗前,既烘托出季节的氛围,也可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 第二首

《闲游二首》的第二首具体诗句及其解释,原文未提供,通常在诗集中会以两首独立的诗存在。然而,根据题目《闲游二首》,我们可以推测这第二首诗也可能会表达类似的主题和情感。例如,诗人可能会继续探讨生活的平凡、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个人追求的反思、以及在闲暇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具体含义需要根据完整诗文来解读。

《闲游二首》古诗词赏析:

韩愈的《闲游二首》描绘了作者在闲暇时光里游历自然与寺庙的内心感悟,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学道、诗意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切思考。

首句“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生活中的忙碌与纷扰,无论是雨天的出行还是尘土飞扬的日子,都充满了生活的压力与忙碌。这里使用了“三百六旬”这种非正式的计时方式,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着,“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社会角色的反思。作为“朝士”,即朝廷官员,作者可能觉得自己未能在社会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感到惭愧;同时,他与“高僧”的频繁交往,或许代表着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佛教思想的认同。这表现出韩愈在儒家入世精神与佛教出世哲学之间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在学道与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与努力。即使在一年的时光里不断地尝试探索,但在追求精神提升或诗歌创作时,他却感到自己并未达到预期的境界,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成长与艺术追求的深刻自省。

最后,“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描绘了冬季里寺庙的宁静景象,以及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这里的“红叶”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美,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丰富。而“游人少”则突出了寺庙的清幽与安静,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心灵得以净化的氛围。

整体而言,韩愈的《闲游二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学识、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反思。

韩愈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