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tóng guān shàng dū tǒng xiàng gōng ( hán hóng yě )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韩弘也)
jīng shān yǐ qù huà shān lái rì chū tóng guān sì shàn kāi |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
cì shǐ mò cí yíng hòu yuǎn xiàng gōng qīn pò cài zhōu huí |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亲破蔡州回 |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韩弘也)》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次潼关上都统相公》,作者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下面逐句解释其意思:
1.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荆山已去华山来":荆山与华山,都是中国有名的山脉。这里可能寓意韩弘从荆山地区出发,向着华山方向前进,暗指韩弘从某一方向的行程已经结束,现在正向新的目的地进发。
-"日出潼关四扇开":潼关,位于中国陕西与山西之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日出"意味着一天的开始,也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四扇开"可能是指在新的一天开始,道路或门户打开,迎接韩弘的到来,或比喻军队的大门打开,迎接胜利之师的回归。
2.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亲破蔡州回**:
-"刺史莫辞迎候远":刺史,古代官职名,此处可能是指地方官员或地方的代表。"莫辞迎候远"意为地方官员不要因为迎接远道而来的韩弘而感到不便或不情愿,表达了对韩弘的敬意和对胜利的喜悦。
-"相公亲破蔡州回":相公,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指的是韩弘本人。"亲破蔡州回"说明韩弘亲自指挥并取得了蔡州战役的胜利,蔡州战役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军事行动。"亲破"体现了韩弘的勇敢与指挥才能,"回"则意味着他带着胜利返回。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韩弘胜利归来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韩弘的尊敬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学中对英雄和胜利的颂扬。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韩弘也)》古诗词赏析:
韩愈的这首诗《次潼关上都统相公(韩弘也)》以简练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和对英勇将军凯旋的热烈欢迎,同时流露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关切。
首句“荆山已去华山来”,使用了象征手法,“荆山”和“华山”不仅指真实的山脉,也隐喻着历史的转折和英雄的更替。从“荆山”(可能象征着过去)到“华山”(可能象征着现在或未来的英雄),反映了对历史变革的敏感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接着“日出潼关四扇开”,不仅描绘了日出时潼关的壮丽景象,也隐喻了国家的繁荣和希望。潼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出时四扇开启,象征着门户大开,迎接着新的和平与希望的到来。
“刺史莫辞迎候远”,体现了地方官员对将军的尊敬和对国家安危的重视。作为地方长官,即使迎候的路程遥远,也要尽心尽力,展现出对国家领袖的忠诚和对民众福祉的关心。
最后,“相公亲破蔡州回”点明了诗的主题——对英勇将军韩弘的赞颂和欢迎。韩弘亲率大军成功平定蔡州,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勇猛和智谋,也是国家实力和军事能力的体现。诗中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胜利的庆祝和对英雄的敬仰。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和对英雄的热烈欢迎,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军事胜利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韩愈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英雄主义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