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hé yáng lǐ dài fū ( lǐ péng , hé yáng jié dù shǐ )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
hǎi shuǐ fēi bù guǎng dèng lín qǐ wú zhī |
海水非不广 邓林岂无枝 |
fēng bō yī dàng báo yú niǎo bù kě yī |
风波一荡薄 鱼鸟不可依 |
hǎi shuǐ ráo dà bō dèng lín duō jīng fēng |
海水饶大波 邓林多惊风 |
qǐ wú yú yǔ niǎo jù xì gè bù tóng |
岂无鱼与鸟 巨细各不同 |
hǎi yǒu tūn zhōu jīng dèng yǒu chuí tiān péng |
海有吞舟鲸 邓有垂天鹏 |
jì fēi lín yǔ dà dàng báo bù kě néng |
茍非鳞羽大 荡薄不可能 |
wǒ lín bù yíng cùn wǒ yǔ bù yíng chǐ |
我鳞不盈寸 我羽不盈尺 |
yī mù yǒu yú yīn yī quán yǒu yú zé |
一木有馀阴 一泉有馀泽 |
wǒ jiāng cí hǎi shuǐ zhuó lín qīng lěng chí |
我将辞海水 濯鳞清冷池 |
wǒ jiāng cí dèng lín shuā yǔ méng lóng zhī |
我将辞邓林 刷羽蒙笼枝 |
hǎi shuǐ fēi ài guǎng dèng lín fēi ài zhī |
海水非爱广 邓林非爱枝 |
fēng bō yì cháng shì lín yú zì bù yí |
风波亦常事 鳞鱼自不宜 |
wǒ lín rì yǐ dà wǒ yǔ rì yǐ xiū |
我鳞日已大 我羽日已修 |
fēng bō wú suǒ kǔ hái zuò jīng péng yóu |
风波无所苦 还作鲸鹏游 |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古诗词释义:
韩愈的这首《赠河阳李大夫》是一首寓意深邃、充满象征意味的诗作,通过对大海和邓林的描绘,以及鱼鸟与鲸鹏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于理想追求和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逐段解释:
1.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此句以大海和邓林(传说中神鸟凤凰栖息的林木)起笔,指出尽管大海宽广、邓林茂密,但当遇到风浪时,即使是鱼鸟这样的生物也无法安生。这喻示着即便在看似充满机遇与资源的环境中,个体也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2. **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此句进一步强调,大海中的波涛汹涌,邓林里的风势强劲,尽管这样的环境对鱼鸟来说是不同的考验,但它们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生存方式。这里暗示了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应有其独特的生存策略。
3. **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茍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通过鲸鱼和大鹏鸟的象征,指出只有具备足够大的鳞片与羽毛,才能在海浪和狂风中生存。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也是对理想与能力的强调,意在鼓励个体要有足够的实力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馀阴,一泉有馀泽**。此句作者自述,指出自己的鳞片和羽毛尚小,难以在恶劣环境中立足,但在一木之阴、一泉之泽中,却能获得避难所和滋养。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现状的反省,以及对微小力量也能带来庇护的思考。
5.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作者表示即将离开原本的环境,前往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用清澈的池水清洗自己的鳞片,用茂密的树枝梳理自己的羽毛,以此象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机会。
6. **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此句指出,大海和邓林的广袤与茂盛并不是它们本身追求的目标,而鱼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不合适,意在强调环境与个体之间需要相匹配。
7. **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鳞片和羽毛正在成长壮大,能够应对大风大浪,将像鲸鱼和大鹏鸟一样自由翱翔。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期待通过自我成长和努力,实现更大的梦想与目标。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象征意义,探讨了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策略、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韩愈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努力提升自我,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古诗词赏析:
韩愈的《赠河阳李大夫》这首诗,通过大海与森林、鱼鸟、风浪、鲸鹏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李芃(河阳节度使)的赞赏与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能、志向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首句“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意味着大海并不缺少广阔的胸怀,森林同样拥有繁茂的枝叶,以此引出即便在广阔的天地中,也有不适应的生物,暗示环境对于生物的限制。接下来“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指出在风吹浪打的环境中,鱼类与鸟类难以找到庇护所,暗喻人世间的艰难和不公。
“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描绘出大海和森林中的动荡不安,预示着生命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接下来“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强调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即便是大海和森林,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引出“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这样的形象,将大海中的巨鲸与森林中的大鹏鸟作为比喻,象征着能够驾驭风浪、追求高远目标的强者。
诗人随后表达了自身的形象:“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意指作为个体的诗人(或李芃)在起步阶段的局限性,但“一木有馀阴,一泉有馀泽”则描绘了即便在有限的空间里,仍能发挥出贡献与影响,象征着虽小有成就,仍需不断成长和努力。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意味着诗人(或李芃)将告别当前的环境,前往更为广阔的天地,洗濯身心,重新规划人生道路,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体现了对自我成长与变革的期待。
最后,“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强调环境本身并不排斥任何生物,但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那些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如小鱼小鸟),自然法则并不偏爱。因此,“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表达了诗人(或李芃)的决心和志向,即通过不断努力使自身变得强大,最终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风浪,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成长、环境适应以及自我追求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蕴含着对被赠者(李芃)的深切期望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