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ng huì zhāo tài zi miào yuè zhāng ( sòng shén )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
wàn lǐ xiū yán dào lù shē yǒu shuí jiào rǔ dù liú shā |
万里休言道路赊 有谁教汝度流沙 |
zhǐ jīn zhōng guó fāng duō shì bù yòng wú duān gèng luàn huá |
只今中国方多事 不用无端更乱华 |
juǎn sān bǎi sì shí liù |
卷三百四十六 |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古诗词释义:
韩愈的《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是一首献给惠昭太子的乐章。其内容包含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局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第一句:“万里休言道路赊”**
这一句是说,不必再谈论长途旅行的遥远和艰辛。这里可能寓含着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意在提醒后人不必重复长途跋涉的艰难,而在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应该有新的开始。
**第二句:“有谁教汝度流沙”**
“流沙”通常象征着荒凉、困难或遥远的地区。这一句可能是在强调某些人或力量曾经教导或引领人们克服困难,越过荒凉之地。这里也是对历史中引领者或指导者的赞颂。
**第三句:“只今中国方多事”**
这一句直接指出现今国家正在经历许多大事。这里的“中国”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时代,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切。这一时期的“多事”可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的变动。
**第四句:“不用无端更乱华”**
在这一句中,“乱华”可能是对社会动乱、动荡的比喻,这里的“乱”指的是混乱、不安、动乱的状态。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当下不要无端地引发新的动乱,强调社会应当保持稳定和安宁。同时,也含有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动荡的警惕和忧心。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当下的关怀,同时也传递出对未来的谨慎和对社会和谐的期盼。韩愈通过这首诗,既反思了历史,也提醒了人们应当关注现实,避免无端的动乱,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努力。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古诗词赏析:
韩愈的《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是一首祭祀性诗歌,作为后世的赏析,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其内涵与艺术特点。
### 1. 题目解读与历史背景
韩愈选择在送神仪式上写作这篇乐章,背景是祭祀惠昭太子。惠昭太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此此诗作为祭祀文本,承载着对历史人物的尊敬与怀念。同时,诗中的“万里”“流沙”等词暗示了与边疆、外域的关系,可能与唐代对边疆政策或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 2. 诗歌内涵与主题
- **爱国与教化**:“有谁教汝度流沙”,通过询问的形式,隐含了对国家边疆安全与管理的忧虑,表达了对国境边防的重视,同时蕴含了教化人民,强调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性。
- **时局与责任**:“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强调当前国家面临的复杂局面,强调了在这个动荡时期,人们应该以稳定大局为重,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深刻洞察与责任感。
### 3. 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 **比喻与象征**:“万里”“流沙”的使用,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遥远与艰难的边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边疆安全与治理的重要性。
- **道德与伦理**:诗中传达的道德观念与伦理立场,通过强调国家稳定、教化人民等主题,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国家治理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 **情感与修辞**:通过反复强调的“不用无端更乱华”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稳定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混乱与纷争的强烈反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 4. 总结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神)》通过祭祀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国家时局的深刻思考与担忧。诗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对国家治理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向往,都展现了韩愈作为诗人兼学者的深邃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