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guī sī ( yī zuò guī rén chūn sī )
春闺思(一作闺人春思)
dāng nián zhǐ zì shǒu kōng wéi mèng lǐ guān shān jué bié lí |
当年只自守空帷 梦里关山觉别离 |
bú jiàn xiāng shū chuán yàn zú wéi kàn xīn yuè tǔ é méi |
不见乡书传雁足 唯看新月吐蛾眉 |
yàn pān yáng liǔ lín qīng gé xián cǎi fú qú bàng bì tán |
厌攀杨柳临清阁 闲采芙蕖傍碧潭 |
zǒu mǎ tái biān rén bú jiàn fú yún duī pàn zhàn chū hān |
走马台边人不见 拂云堆畔战初酣 |
《春闺思(一作闺人春思)》古诗词释义:
王涯的这首《春闺思》通过对一位思妇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春日里的孤独和无尽期盼。以下是逐句解释:
1. **当年只自守空帷, 梦里关山觉别离,**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过去的回忆。这里提到的“空帷”指的可能是思妇独自守候丈夫归来的居所。在梦中,她仿佛经历了丈夫远行的旅程,梦到关山(这里可能象征着丈夫的行程或征途),因此感受到离别的痛苦。这句描绘了思妇在梦中与现实中的情感交织。
2. **不见乡书传雁足,** —— 这里提到“乡书”指的是远方家人的书信,“传雁足”则指的是古人利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统。在古代,由于通讯不发达,家中是否有亲人消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样的传递方式。思妇在这句中表达了对远方丈夫书信的期待,但遗憾的是,她未能收到任何关于丈夫的消息。
3. **唯看新月吐蛾眉,** —— 这句形象地描绘了思妇在夜晚仰望新月的情景。新月如同蛾眉,给人一种哀愁的感觉。在这里,新月不仅代表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也象征着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每一轮新月的升起都唤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 **厌攀杨柳临清阁, 闲采芙蕖傍碧潭,** —— 这两句诗通过描述思妇在春日里的情境,进一步深化了她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她“厌攀杨柳”,即厌倦于攀折杨柳,可能是因为杨柳是古人送别时常见的植物,这表达了一种对离别的厌倦。而“闲采芙蕖傍碧潭”则描绘了她闲适而无奈地采摘芙蕖(荷花)在清澈的潭水边的情景,这样的宁静活动反而加剧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5. **走马台边人不见, 拂云堆畔战初酣,** —— 最后两句则通过不同的场景进一步表达了思妇内心的思绪。首句“走马台边人不见”可能暗示了思妇对丈夫战场生活的担忧和思念,她希望能见到丈夫归来。而“拂云堆畔战初酣”则描述了战场上的激烈场面,与前文的其他场景形成对比,突出了思妇对丈夫安危的深切关心与焦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思妇在春日里的孤独、思念以及对远方丈夫的深切关怀和担忧,是一首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的思妇诗。
《春闺思(一作闺人春思)》古诗词赏析:
《春闺思》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涯所作,是典型的闺怨诗。闺怨诗常常描绘女子在家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寂寞、思念和哀愁,以及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闺房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丈夫的怀念。
1. **首联**:“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开篇即揭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她当年只能独守空闺,寄托情感于梦境,梦中虽能行走于关山,却在醒来后意识到与爱人的分离,真实与梦境之间的强烈反差,突显了她的孤独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2. **颔联**:“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等待与思念的情景。在她漫长的等待中,最渴望的是能得到远方丈夫的书信,寄予她的思念。然而,只有新月如眉在夜空中的陪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丈夫的期盼,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收到来自远方的问候。
3. **颈联**:“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这里通过主人公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她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她厌倦了攀折杨柳(象征着离别的象征),在清阁中独自闲暇时,却只能采摘芙蕖(荷花)旁的芙蕖,象征着她内心的寂寞与逃避现实的宁静。这里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映射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状态。
4. **尾联**:“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这一联使用了历史故事和现实情景的对比,寓意深远。走马台边的人不见,可能是比喻主人公丈夫战事频仍,无暇顾及家人的消息;拂云堆畔战初酣,则暗示战争的紧张和无情,反衬出主人公在家中的孤苦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一联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丈夫安危的关切,也寄托了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孤独、思念与对远方亲人的深切关怀。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通过自然界的宁静与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