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ì huái zhōng què fù luò tú zhōng zuò

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

作者:欧阳詹 
qū mǎ zhì yì chāng     bèi jīng fēng sú hé
驱马至益昌   倍惊风俗和
gēng fū lǒng shàng yáo     fù zhě tú zhōng gē
耕夫陇上谣   负者途中歌
chǔ chù chuān fù yuán     chóng chóng shān yǔ hé
处处川复原   重重山与河
rén yān biàn yú tián     shí jià wú xián pō
人烟遍馀田   时稼无闲坡
wèn yè yī hé xiū     tài shǒu dé huà jiā
问业一何修   太守德化加
wèn shēn yī hé ān     tài shǒu ēn huái duō
问身一何安   太守恩怀多
xián zāi wǒ tài shǒu     zài gǔ wú yǐ guò
贤哉我太守   在古无以过
ài rén shèn ài shēn     zhì jùn rú zhì jiā
爱人甚爱身   治郡如治家
yún léi jì fèn téng     cǎo mù suì méng yá
云雷既奋腾   草木遂萌芽
nǎi zhī liáng èr qiān     dé zú wèi guó huá
乃知良二千   德足为国华
jīn shí gù jīng qiú     hàn dì fēi tú jiē
今时固精求   汉帝非徒嗟
sì hǎi yǒu qīng chūn     zhòng zhí zhù yáng pā
四海有青春   众植伫扬葩
qī dàng zuò shuō lín     tiān xià tóng pāng tuó
期当作说霖   天下同滂沱

《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古诗词释义:

欧阳詹的《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其所见所感的深入思考和赞美之情。以下是逐段解释:

**首句"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意思是作者骑马来到益昌这个地方,第一反应是震惊于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此和谐。这里的"和"字,既指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暗含社会秩序与民众生活的和谐。

**"耕夫陇上谣,负者途中歌"**:接下来描绘的是农夫在田间地头歌唱的场景,而背负重物的人在途中欢唱,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欢乐,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这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川原的辽阔与山脉的连绵不绝,以及大河的奔腾,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美丽。

**"人烟遍馀田,时稼无闲坡"**:这里赞美了土地的肥沃和充分利用,无论何处都能见到村落和田地,每一块可以耕种的坡地都被农作物覆盖,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问业一何修,太守德化加,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诗人表达了对当地太守治理能力的赞扬。"问业一何修"和"问身一何安"是诗人提出的疑问,但在"太守德化加"和"太守恩怀多"的回答中,暗示了太守的德行和对民众的恩泽,说明了太守通过改善农业、社会秩序、提供福利等方式,使百姓生活安定、产业兴盛。

**"贤哉我太守,在古无以过"**:诗人直抒胸臆,称赞太守的贤能,认为在古代也找不出能超越他的官员。

**"爱人甚爱身,治郡如治家"**:诗人进一步阐述,太守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家人一样,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

**"云雷既奋腾,草木遂萌芽"**:这里通过比喻描绘了太守的政策如同雷雨般振奋,草木得以萌芽,意味着社会秩序和生产活动的复苏与繁荣。

**"乃知良二千,德足为国华"**:诗人通过"良二千"(这里可能指地方官员或其他形式的集体称谓)和"德足为国华"表达了对太守及全体官员的德政的肯定,认为他们的道德与行为足以成为国家的荣耀。

**"今时固精求,汉帝非徒嗟,四海有青春,众植伫扬葩"**:诗人提到,即便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仍然在追求卓越,这让人想起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景象。同时,四海之内一片生机勃勃,各行各业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期当作说霖,天下同滂沱"**:诗人寄望于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场倾盆大雨般的变革或发展,使天下一同受益,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乐观与期待。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颂扬了太守的德政和治理能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深深关切。

《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古诗词赏析:

欧阳詹的这首《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展现了诗人对地方官吏政绩的赞誉和对当地民情风俗的深刻感知。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从淮中返回洛阳途中的见闻,描绘了一个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地方官吏政绩的高度赞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风俗之和**:诗一开始就提到“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展现了益昌地区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一面。这种“和”的氛围体现在耕夫在田间劳作时的歌唱、负者在途中行进时的欢歌,以及四面八方的人烟遍布、田间地头的忙碌景象中。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官民关系**:诗中提到“问业一何修,太守德化加,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表达了诗人对当地太守政绩的赞扬。诗人通过“问业”和“问身”两个方面,展现了太守通过提升产业、改善民生,使得百姓生活安定、身心得到关怀。这种官民关系的和谐,是地方治理成功的重要标志。

3. **治郡如治家**:诗人称赞太守“治郡如治家”,说明了其治政理念的高度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这种比喻强调了太守不仅关注政务的高效,更重视百姓生活的实际改善,展现出其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

4. **诗人的感慨与希望**:最后,诗人提到“今时固精求,汉帝非徒嗟,四海有青春,众植伫扬葩,期当作说霖,天下同滂沱”。这不仅是对当前政治局面的肯定,也是对太守政绩的再次赞许,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人希望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能够延续,使得四海之内都能春意盎然,百姓如同众植一样茁壮成长,共同迎来政治的“霖雨”,即像大降雨一般润泽天下,实现普遍的繁荣和进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高度的情感投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地方官吏政绩的赞美,也传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欧阳詹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