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 yì fū zhāng jìn hái
掩役夫张进骸
yàn qín bù liǎng lì tài zi yǐ wèi yú |
燕秦不两立 太子已为虞 |
qiān jīn fèng duǎn jì bǐ shǒu jīng qīng qū |
千金奉短计 匕首荆卿趋 |
qióng nián xùn suǒ yù bīng shì qiě jiàn tú |
穷年徇所欲 兵势且见屠 |
wēi yán jī yōu fèn nù mù cí yàn dōu |
微言激幽愤 怒目辞燕都 |
shuò fēng dòng yì shuǐ huī jué qián cháng qū |
朔风动易水 挥爵前长驱 |
hán shǒu zhì sù yuàn xiàn tián kāi bǎn tú |
函首致宿怨 献田开版图 |
jiǒng rán yào diàn guāng zhǎng wò wǎng zhèng fū |
炯然耀电光 掌握罔正夫 |
zào duān hé qí ruì lín shì jìng zī jū |
造端何其锐 临事竟趑趄 |
cháng hóng tǔ bái rì cāng cù fǎn shòu zhū |
长虹吐白日 仓卒反受诛 |
àn jiàn hè píng nù fēng léi zhù hào hū |
按剑赫凭怒 风雷助号呼 |
cí fù duàn zi shǒu kuáng zǒu wú róng qū |
慈父断子首 狂走无容躯 |
yí chéng shān qī zú tái guàn jiē fén wū |
夷城芟七族 台观皆焚污 |
shǐ qī yōu huàn mǐ zú dòng zāi huò shū |
始期忧患弭 卒动灾祸枢 |
qín huáng běn zhà lì shì yǔ huán gōng shū |
秦皇本诈力 事与桓公殊 |
nài hé xiào cáo zi shí wèi yǒng qiě yú |
奈何效曹子 实谓勇且愚 |
shì chuán gù duō miù tài shǐ zhēng wú qiě |
世传故多谬 太史征无且 |
《掩役夫张进骸》古诗词释义:
柳宗元的《掩役夫张进骸》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深沉思考的古体诗,详细解读如下: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太子丹为了防范秦国的侵犯,不惜以重金寻找刺客,最终选择了荆轲作为执行任务的人。这里提及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燕国与秦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荆轲刺秦王的著名事件。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荆轲在一年中竭尽全力,为了满足燕太子的意愿,不惜一切手段,甚至面临着秦军即将攻来的危险。他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因此慷慨激昂地辞别了燕都,准备执行他的任务。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在凛冽的朔风中,易水波澜壮阔,荆轲带着勇士的豪情,举杯告别,然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荆轲最终在秦国将秦王的首级带回,以此报复秦王先前对燕国的侵犯,同时献上田地,显示了燕国的慷慨。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荆轲的行动如同闪电般耀眼,他的手紧握着利刃,目标清晰明确。然而,面对具体的行动时,他却犹豫不决,这一反差凸显了行动与决策之间的复杂关系。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荆轲的计划如同长虹一般辉煌,但仓促之下,计划却未能成功,反而被秦王所杀。秦王愤怒地拔剑,雷鸣般的怒吼与暴风雨相呼应,展现了复仇者最终的悲剧命运。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荆轲的父亲为了他的壮举而斩下他的头颅,荆轲的逃亡之路惊心动魄,最终无处可藏。秦王下令屠杀燕国的七族,摧毁了燕国的宫殿和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荆轲原本希望通过刺杀秦王来解除燕国的忧患,但最终却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秦始皇是通过欺诈和武力统一六国,这与齐桓公通过外交手段统一的策略截然不同。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为什么荆轲要效仿曹沫这样的勇士,实际上既勇敢又愚蠢。流传的故事往往存在错误,正如《史记》中提到的太史公记录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
柳宗元通过这首诗,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对人性、勇气与悲剧进行了深邃的探讨。
《掩役夫张进骸》古诗词赏析:
《掩役夫张进骸》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柳宗元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批判。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背景**:诗题中的“掩役夫张进骸”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人物张进的哀悼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反思。张进是《史记》中荆轲的同名人物,作为一位侠客,他以匕首刺杀秦王,虽英勇而失败。柳宗元通过此题,探讨了个人英雄主义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正义行动的代价。
2. **历史反思**:诗中引用“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等语句,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指出燕国与秦国之间的对立,以及太子丹的短视决定。通过对比“千金奉短计”与“微言激幽愤”,作者批判了过于急功近利的决策和行动,以及它们背后的后果。
3. **人物形象**:柳宗元通过对荆轲“穷年徇所欲”、“挥爵前长驱”等行动的描绘,展现了人物的英勇和坚定,同时也暗含了对这种行为在当时背景下不合时宜的反思。诗中对张进形象的塑造,既有对其个人勇气的赞扬,也反映了对历史结局的深沉思考。
4. **讽刺与批判**:“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行动初衷与实际结果之间落差的讽刺,批评了盲目冲动的行动可能导致的不可逆转的悲剧。同时,“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对秦始皇的讽刺与对曹子(荆轲)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暴政和历史正义的关切。
5. **对世传的批判**:“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则指出了历史叙述和传统故事中可能存在的失真和偏见,呼吁人们在理解和传承历史时保持客观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掩役夫张进骸》是一首深刻反映历史、人物和时代变迁的诗歌,柳宗元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批判性的视角,探讨了英雄主义、历史抉择、权力与正义等复杂议题,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