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n yě hú tù xíng
田野狐兔行
niǎo bù jiě zǒu shòu bù jiě fēi |
鸟不解走 兽不解飞 |
liǎng bù xiāng jiě nà dé xiāng jī |
两不相解 那得相讥 |
quǎn bù yǐn lù chán bù dàn féi |
犬不饮露 蝉不啖肥 |
yǐ chán yì quǎn chán sǐ quǎn jī |
以蝉易犬 蝉死犬饥 |
yàn zài liáng dòng shǔ zài jiē jī |
燕在梁栋 鼠在阶基 |
gè zì kē kū rén bù néng yí |
各自窠窟 人不能移 |
fù hǎo zhēn lǚ fū dú shū shī |
妇好针缕 夫读书诗 |
nán wēng nǚ jià zú bù xiāng zhī |
男翁女嫁 卒不相知 |
jù lóng zhāi ěr xiào tòng pín méi |
惧聋摘耳 效痛嚬眉 |
wǒ bù fēi ěr ěr wú wǒ fēi |
我不非尔 尔无我非 |
《田野狐兔行》古诗词释义:
《田野狐兔行》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元稹创作,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对比,探讨了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逐段的解释:
1.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鸟儿不会行走,兽类不会飞翔,它们之间不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互相批评或评价。
2.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狗不喝露水,蝉不吃肥肉,如果将蝉替换给狗吃,结果是蝉会死亡而狗会饥饿。这暗示了每种生物都有适合自己的食物和生存方式。
3.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燕子居住在梁栋之间,老鼠在阶基处活动,它们都有各自的栖息地,人类不能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
4.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女人擅长刺绣缝纫,男人则读书吟诗;男人负责婚嫁事务,女人负责家庭生活,双方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具体工作。
5.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为了避免聋哑,人们摘下耳朵(可能象征装聋作哑),为了表现痛苦,皱眉。但是,我不批评你,你也无需指责我。这表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社会规范,但彼此间应该互相尊重,不要互相指责。
这首诗通过自然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对比,强调了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法则,人类社会中个体间的差异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个体为了适应环境和规范而做出的某些改变,以及相互间的尊重与和谐相处的价值。
《田野狐兔行》古诗词赏析:
元稹的这首《田野狐兔行》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图景。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探讨了世间万物之间的差异与相互独立的特性,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生活与人性的洞察。以下是对此诗的赏析:
1. **自然与社会的平行**:诗的开头部分(“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将自然界中的鸟类与兽类分别描述,强调它们各自适应的生存方式与能力,不理解或干涉对方的生活。这种平行描述暗示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2. **家庭生活的自洽**:接下来的部分(“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转向人类社会,描述了家庭生活中不同成员各司其职,无论是燕子在梁上筑巢,还是老鼠在阶基觅食,都遵循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空间,不会相互干扰。这种描述体现了人类社会内部成员之间各自承担角色、和谐共处的景象。
3. **人的活动与价值**:诗的后半部分(“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进一步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如妇女从事针线活,男性读书、写作,女性嫁人等,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这种描述体现了人类社会内部的分工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4.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最后(“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部分,元稹似乎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他可能在探讨社会中对个体差异的误解和非议。这里的“惧聋摘耳,效痛嚬眉”可能比喻了人们在面对差异和不理解时,往往会试图模仿或纠正对方,这种行为可能源于恐惧、误解或缺乏真正理解。元稹通过这一段话表达了对社会中误解、非议以及对差异的不当处理的批评,强调了尊重差异、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元稹的《田野狐兔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和谐共生与差异性,也深刻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强调了尊重差异、理解与包容的价值。这首诗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丰富的哲理,是元稹对自然、社会与人性深刻思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