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lǐ xiào shū xīn tí yuè fǔ shí èr shǒu 。 xùn xī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
wú wén huáng dì gǔ qīng jiǎo mǐ fú xióng pí wǔ xuán hè |
吾闻黄帝鼓清角 弭伏熊罴舞玄鹤 |
shùn chí gàn yǔ miáo gé xīn yáo yòng xián chí fèng cháo gé |
舜持干羽苗革心 尧用咸池凤巢阁 |
dà xià huò wǔ jiē xiàng gōng gōng duō yǐ yà xuán gōng báo |
大夏濩武皆象功 功多已讶玄功薄 |
hàn zǔ guò pèi yì yǒu gē qín wáng pò zhèn fēi wú zuò |
汉祖过沛亦有歌 秦王破阵非无作 |
zuò zhī zōng miào jiàn jiān nán zuò zhī jūn lǚ chuán zāo pò |
作之宗庙见艰难 作之军旅传糟粕 |
míng huáng dù qǔ duō xīn tài wǎn zhuǎn qīn yín yì chén zhuó |
明皇度曲多新态 宛转侵淫易沉着 |
chì bái táo lǐ qǔ huā míng ní cháng yǔ yī hào tiān luò |
赤白桃李取花名 霓裳羽衣号天落 |
yǎ nòng suī yún yǐ biàn luàn yí yīn wèi dé xiāng cēn cuò |
雅弄虽云已变乱 夷音未得相参错 |
zì cóng hú qí qǐ yān chén máo cuì xīng shān mǎn xián luò |
自从胡骑起烟尘 毛毳腥膻满咸洛 |
nǚ wèi hú fù xué hú zhuāng jì jìn hú yīn wù hú lè |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
huǒ fèng shēng chén duō yàn jué chūn yīng zhuàn bà zhǎng xiāo suǒ |
火凤声沉多咽绝 春莺啭罢长萧索 |
hú yīn hú qí yǔ hú zhuāng wǔ shí nián lái jìng fēn pō |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古诗词释义:
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中的"驯犀"篇,深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变迁,以及音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下面我将分段解释这首诗的大意:
**第一段:黄帝清角,熊罴舞鹤,舜干羽苗,尧咸池凤。**
这句话从远古开始说起,通过黄帝的清角(一种古代的乐器或音乐风格)来展现古代音乐的威严与神圣。熊罴和玄鹤的舞蹈,象征着古老仪式中的神圣与和平。之后提到了舜用干(一种古代的乐器)和羽(羽毛做成的道具)来感化百姓,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尧则通过咸池(古代音乐体系)的音乐吸引凤凰,展现了音乐对社会和谐与自然界的连接作用。这些都是早期音乐对社会与文化影响力的历史缩影。
**第二段:大夏濩武象功,功多玄功薄。汉祖过沛,秦王破阵,作之宗庙,传之军旅,明皇度曲,新态宛转。**
这里提到的"大夏濩武"都是古代的乐舞和音乐形式,分别象征了不同朝代通过音乐来展现功绩和权力。"功多玄功薄"暗示了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复杂性,既有显而易见的成就,也有深藏不露的奥秘。"汉祖过沛"和"秦王破阵"则通过具体的事件,说明音乐在历史转折点的作用。"明皇度曲"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和创新,"新态宛转"则表明音乐风格的演变。
**第三段:赤白桃李,霓裳羽衣,雅弄变乱,夷音未参错,胡骑烟尘,咸洛腥膻。**
这段话描绘了从唐玄宗后到晚唐的音乐发展。"赤白桃李"和"霓裳羽衣"可能指代唐玄宗时代流行的音乐或舞蹈,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繁荣。然而,"雅弄变乱,夷音未参错"暗示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变化,也有外来音乐的影响,但并未充分融合。"胡骑烟尘,咸洛腥膻"则形象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后,胡人的音乐和文化开始大量涌入,改变了原有的音乐格局。
**第四段: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春莺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最后,作者描述了唐末时期,随着胡人的入侵和影响,女性开始学习胡人的装扮,音乐家更倾向于演奏胡人的音乐,甚至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胡人的音乐风格。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本的音乐文化出现衰落,"火凤声沉,春莺萧索"形象地表现了音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美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总结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变迁,显示了外来文化对本土音乐的深远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回顾,不仅描绘了音乐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风格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它还表达了对音乐在社会变迁中作用的深刻思考。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古诗词赏析:
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一诗,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描绘了从黄帝时期到唐代之间,音乐、舞蹈、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演化与交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部分赏析:
1. **历史与艺术的交织**:作者通过黄帝、尧、舜、汉祖、秦王、明皇等历史人物与音乐、舞蹈的联系,展示了音乐艺术与历史事件的紧密关系。从黄帝的“清角”到汉祖的“过沛之歌”,再到明皇的“度曲新态”,这些历史元素串联起了一条音乐与文化发展的脉络。
2. **文化与民族的交流**:从“夷音未得相参错”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描绘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汉文化对胡文化的吸收,到胡文化的融入,体现了文化多元性与互动性的历史现象。
3. **音乐的演变**:作者用“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描绘了音乐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转变与衰退,以及新乐曲的诞生和老乐曲的消失,反映出音乐创作和审美的变化。
4. **主题的深刻性**:通过“驯犀”这一主题,元稹可能旨在探讨在历史变迁中,如何在保持传统与文化根基的同时,接纳和融合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自我进化与复兴。这也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政策相呼应。
5. **语言的丰富与韵律的优美**:元稹的诗作语言典雅,用词考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如“夷音未得相参错”中的“参错”,形象地描绘了不同音乐风格的交织。
总之,元稹的《驯犀》不仅是一首描绘音乐演变的历史诗,也是一部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深刻反思。通过历史的镜像,读者得以窥见古代音乐与文化演进的脉络,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