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lǐ xiào shū xīn tí yuè fǔ shí èr shǒu 。 lì bù jì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
jiàn zhōng zhī chū fàng xùn xiàng yuǎn guī lín yì jìn jiāo guǎng |
建中之初放驯象 远归林邑近交广 |
shòu fǎn shēn shān niǎo gòu cháo yīng diāo yào gǔ wú jī yāng |
兽返深山鸟构巢 鹰雕鹞鹘无羁鞅 |
zhēn yuán zhī suì gòng xùn xī shàng lín zhì quān guān sī yǎng |
贞元之岁贡驯犀 上林置圈官司养 |
yù pén jīn zhàn fēi bù zhēn hǔ dàn bì láo yú shí wǎng |
玉盆金栈非不珍 虎啖狴牢鱼食网 |
dù jiāng zhī jú yú wèn háo fǎn shí yì xìng ān néng zhǎng |
渡江之橘逾汶貉 反时易性安能长 |
là yuè běi fēng shuāng xuě shēn quán jú lín shēn suì zhǎng wǎng |
腊月北风霜雪深 蜷局鳞身遂长往 |
xíng dì wú jiāng fèi chuán yì tōng tiān yì wù lí yōu wǎng |
行地无疆费传驿 通天异物罹幽枉 |
nǎi zhī yǎng shòu rú yǎng rén bù bì rén rén zì dūn jiǎng |
乃知养兽如养人 不必人人自敦奖 |
bù rǎo zé dé zhī yú lǐ bù duó yǒu yǐ duō yú shǎng |
不扰则得之于理 不夺有以多于赏 |
tuō yī tuī shí yī shí zhī bù ruò nán gēng nǚ lìng fǎng |
脱衣推食衣食之 不若男耕女令纺 |
yáo mín bù zì zhī yǒu yáo dàn jiàn ān xián liáo jī rǎng |
尧民不自知有尧 但见安闲聊击壤 |
qián guān xùn xiàng hòu xùn xī lǐ guó qí rú zhǐ zhū zhǎng |
前观驯象后驯犀 理国其如指诸掌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元稹创作的一首和诗,涉及的主题是“立部伎”,“立部伎”是唐代宫廷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元稹在诗中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个事件来阐述他对于“立部伎”和治国之道的理解。接下来我将逐段解释:
1. **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建中初年,驯养的大象被放归林邑(今越南北部)和附近的地方。大象回归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流变得稀少,表明了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尊重与保护。
2. **兽返深山鸟构巢,鹰雕鹞鹘无羁鞅**:这些动物在回归自然后,回到了它们的栖息地,像鹰、雕、鹞和鹘这些猛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无需缰绳的约束。这暗示着动物在回归自然状态后的自由与自在。
3. **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贞元年间,驯养的犀牛作为贡品被送往宫廷,在上林苑(皇家花园)中设有专门的圈养区域进行照顾。这个时期,人类与动物的相处仍然受到一定的人为控制。
4. **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这里的描述可能是对上林苑中动物生活环境的美化与奢侈的反讽,暗示即使有再好的条件,虎豹等野生动物仍然会有自然本能(如捕食)难以被完全控制。
5. **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这句意为从一个地区运来的水果(如橘子)跨越了自然地理界限(汶貉,可能是一种山脉或地域的象征),暗示着试图强迫自然界的生物适应非其自然环境(反季节种植等)可能会导致它们的生长发育异常。
6. **腊月北风霜雪深,蜷局鳞身遂长往**:在寒冷的腊月,大风、霜雪深重的环境下,动物们蜷缩着身体,慢慢离去,表明动物无法适应极端的环境条件。
7. **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动物在野外自由地活动,但它们的行为可能给人类的交通带来不便,甚至可能被视为异端,受到非议或惩罚。
8. **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脱衣推食衣食之**:元稹在这段中强调,对待动物(如人)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它们自由和适当的照顾,而不是过多的干预或奖励。维持自然的和谐状态(不扰)通常比人为的干预或奖励更为有效。
9. **不若男耕女令纺,尧民不自知有尧,但见安闲聊击壤**:更好的方式是让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如同古代的尧帝治下,人民虽然没有直接感受到治理者的存在,但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就像在田野中击壤一样自得其乐。
10. **前观驯象后驯犀,理国其如指诸掌**:元稹将驯象和驯犀的过程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认为通过正确的指导和适当的政策,治理国家就像控制这些大型动物一样,可以轻而易举。
通过这些诗句,元稹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的自由、治理的智慧和国家管理的理念。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古诗词赏析:
元稹的这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通过立部伎这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治国理念与动物驯化之道,反映了元稹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立部伎与驯化动物的象征意义**:立部伎是古代宫廷中的乐舞表演形式,作者通过立部伎这一载体,象征性地探讨了国家治理与个体修养的关系。驯化动物的过程,如象、犀等,象征着通过教育和引导,将自然界的生物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工具或伙伴,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向往和对于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2. **对古代治理方式的反思**:诗中提到“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这反映出元稹对于古代统治者如何维持社会秩序与平衡的深思。他强调不通过过度的压迫和奖赏,而是通过合理的治理和自然的引导,让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得到平衡发展,这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统治模式的构想。
3. **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联**:通过“养兽如养人”的比喻,元稹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正如对待动物一样,对于人的教育和引导同样重要,人们应当通过自我修养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强制或奖励。
4. **社会现实与理想社会的对照**:诗中提到“前观驯象后驯犀,理国其如指诸掌”,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驯化动物的重视和实践,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展现了作者对于如何在实际社会中实践理想主义追求的思考。元稹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实现理想社会模式的渴望。
综上所述,元稹的这首诗不仅深刻探讨了古代社会的动物驯化与人类治理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比喻和象征,元稹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和谐、理性和理想社会的追求。